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竹林关镇:立足特色抓规划 突出融合抓建设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 2018-02-27 11:58:17
丹江长龙蜿蜒而行,千亩桃林挥撒两岸,油菜花开金带缠身,万亩竹林绿波荡漾,历代途经竹林关镇的文人墨客,都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感染,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
丹江长龙蜿蜒而行,千亩桃林挥撒两岸,油菜花开金带缠身,万亩竹林绿波荡漾,历代途经竹林关镇的文人墨客,都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感染,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其中一首赞竹林八景的诗流传至今:“寺台朝日映瞳胧,北岸青烟一望通;红岩落日舟三五,周公桃花古寨红;龙嘴分江清到海,狮子攫月怒生风;天姑雨浴巉岩秀,高歌东岗夜雪中”每一句诗都巧妙融入了一景,古人虽已逝,美景仍犹存。
 
竹林关镇,因元朝竹林茂盛而得名,曾是“水舟通荆襄、驼马入蓝关”的水旱码头,也是一个“一鸡鸣三县、两河汇一关”的边贸重镇,素有“秦岭小江南”之美誉。因南连湖北、北通秦晋特殊而闻名。据《西安府志》“竹林关即汉丹水县”;《竹书纪年》“尧五十八年放子朱于丹水”。明设巡检司,清置千总。明清前为山阳辖地;民国时曾属商县、山阳、商南插花管辖,故有“一鸡鸣三县”之称。境内有国家级3A水利风景区桃花谷,竹林关村美丽乡村独具江南特色,是丹凤县四大区域之生态宜居示范区。
 
与此同时,银花河、丹江河交汇于此,是丹江上有名的中转码头,商贸集市悠久,“竹林关八景”远近闻名,旧有关帝庙、娘娘庙、药王庙,对面皆修戏楼,现存城隍庙、船帮会馆等,其古会延续至今;民间白、青、黑、黄龙社等轮办的路灯会为方圆百里少有;花鼓、二黄为传统戏种;有红三军军部、南丈沟中原突围战斗红色纪念地。沪陕高速、丹竹路、郭山路穿境而过,距金丝峡15公里。
 
竹林关镇2010年起创建特色名镇,截至目前投资13.01亿元。2016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直接旅游从业人数1500余人,间接就业2000余人,接待设施完善,旅游产品有仿青铜器、魔芋保健食品、手工粉条、挂面、竹编、草编、刺绣鞋垫等。每年桃花开时有民俗文化展演,由游客接待中心负责接待,市场办对食品安全全程督查。
 
近年来,竹林关镇以打造“水乡古镇、美丽村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为目标,镇区面积由1.5平方公里扩大到3.3平方公里,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卫生镇、国家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省级生态镇、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市级文明镇。值得一提的是,竹林关镇近年来关于重点示范镇建设取得良好成绩,桥头公园、竹林水街、康乐街、打柴廊道、竹林十二坊、生态河堤、橡胶坝等景观,雨污分流管网、强弱电地埋、街面青石铺设、引水入城等基础工程,869户民居改造及东大门连接工程、三座跨江大桥景观改造和亮化,初步形成了“竹、水、路、街、居、业、景”为一体的古镇雏形。
高点定位 科学规划引领发展
 
近年来,竹林关镇坚持以“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为主题,将竹林关镇作为生态宜居示范区纳入全县“四大重点区域”,以打造“水乡古镇、美丽村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及“秦岭特色小镇”为目标,围绕建设县城副中心这一目标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发展定位,把竹林关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与移民搬迁、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精品旅游景区建设等紧密结合,严格按照有关建设标准和要求,先后制定了《竹林关镇2011-2020年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竹林关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竹林关镇林业示范园规划》等规划,聘请专业单位正在编制重点示范镇建设总体规划,以规划编制绘制蓝图,引领城镇发展。
 
与此同时,竹林关镇按照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有关要求,着力抓好新区建设、老区改造提升、社区整合发展、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荣获省级生态镇、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国家级气象示范镇等殊荣,创建国家级卫生镇通过验收,江北移民新区属省级移民搬迁工程示范点,桃花谷园区被命名为国家水保生态科技示范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老城区古镇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亮点。
项目支撑 完善提升城镇功能
 
竹林关镇围绕建设布局,科学谋划项目,有效整合资金,近年来,累计完成投资13.01亿元,突出“一江两岸、一城三区”,着力抓好“桃花谷园区、江北移民新区、竹林关古镇、州河北林业示范园、两河水文化开发”五大板块项目建设。
 
其中桃花谷园区以“水保生态、科技示范、面污治理、休闲旅游”为重点,实施13类52个工程建设,初步建成集综合治理、产业开发、科技示范、监测研究、成果展示、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园区;江北移民新区规划占地619亩,安置移民户5000户2万余人,已实施移民搬迁项目6期,安置移民户3000户1.1万余人,配套建设了基础设施,成立了丹水社区,完善了社区功能,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竹林关古镇结合秦岭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围绕“竹、水、路、街、居、业、景”等要素,实施了以翠竹为主的城区竹林绿化、老城古镇水街等景观建设;改造提升了老街、丹水街、康乐街、中心街步行街、桃花谷路、山郭路、打柴沟路等路网,启动建设了龙嘴隧道—丹江大桥,完成了512户明清建筑风格民居改造,古镇民居风貌焕然一新,路网格局更加科学合理;在古镇改造提升的基础上,扶持培育竹林水景一条街、美食一条街、商贸产业一条街等商业街区,特色业态初具雏形;为了提升古镇品位,建成了集文化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广场和游客接待中心,配套了音乐喷泉、桃花仙子雕塑、竹林关八景大型浮雕等文化旅游设施,彰显了古镇“景”的魅力。
 
州河北林业示范园山门广场、步行栈道、上山道路建成使用,园内栽植的果树苗木部分已挂果采摘,经济和生态效益凸显;两河水文化开发项目五级自动翻水坝、生态河堤二期等工程加快实施,“Y”字形55万平方米的城区水域景观即将呈现。同步实施的城区亮化绿化工程效果明显,城区亮化率达90%以上,绿地率达40%以上。积极谋划新建项目,启动公墓建设、水源地保护、竹桃补植、花海建设等项目,再现桃源幽境、竹海奇观。
培育业态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竹林关镇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把重点镇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在江北移民新区建设了以农特旅游产品、凯农魔芋精粉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组建商县丽州服装加工厂,增加就业岗位;在江北移民安置房一层为每户移民户配建一间门面房,实现以商安置;在项目建设工地优先使用移民就业,并有序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引导移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移民增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依托桃花谷园区、州河北林业示范园区及古镇开发,引导居民发展商贸旅游三产,扶持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铺门店13家、农家旅馆12家、精品民宿15家、农家乐集群17家、特色产业园区2个;深入挖掘竹林关红色文化、“竹、水、桃”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加工竹工艺、青铜器、手工粉条、挂面、豆腐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化运作格局基本形成,接待能力和旅游综合收益不断提升。
 
同时,依托现有资源,推进精准脱贫,采取公司(合作社) 基地农户等模式,组建了农业专业合作社35家,大力培育魔芋、中药材、林果等传统产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与此同时,竹林关镇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广泛推介招商,引进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对各类资本投资重大项目在规划、建设、税收上给予优惠。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营销,先后举办了竹林关桃花节、文化节、自行车赛事等节庆活动,提升了竹林关镇对外影响力。
 
接下来,竹林关镇将加快建设进度,突出补齐建设短板、培育做强业态、完善提升管理,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确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加大融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金融支持、社会融资等方式,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镇建设,多方争取建设资金,用足用活政策,盘活现有资源,破解资金难题;加快产业聚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传统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基地、园区,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工业、农业、旅游三产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完善设施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人口聚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
培育业态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竹林关镇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目标,把重点镇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在江北移民新区建设了以农特旅游产品、凯农魔芋精粉深加工为主的产业园区,组建商县丽州服装加工厂,增加就业岗位;在江北移民安置房一层为每户移民户配建一间门面房,实现以商安置;在项目建设工地优先使用移民就业,并有序组织劳务输出,鼓励引导移民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经营,促进移民增收,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依托桃花谷园区、州河北林业示范园区及古镇开发,引导居民发展商贸旅游三产,扶持发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商铺门店13家、农家旅馆12家、精品民宿15家、农家乐集群17家、特色产业园区2个;深入挖掘竹林关红色文化、“竹、水、桃”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加工竹工艺、青铜器、手工粉条、挂面、豆腐等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市场化运作格局基本形成,接待能力和旅游综合收益不断提升。
 
同时,依托现有资源,推进精准脱贫,采取公司(合作社) 基地农户等模式,组建了农业专业合作社35家,大力培育魔芋、中药材、林果等传统产业,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与此同时,竹林关镇充分利用各类平台广泛推介招商,引进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对各类资本投资重大项目在规划、建设、税收上给予优惠。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加大宣传营销,先后举办了竹林关桃花节、文化节、自行车赛事等节庆活动,提升了竹林关镇对外影响力。
 
接下来,竹林关镇将加快建设进度,突出补齐建设短板、培育做强业态、完善提升管理,着力抓好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确保完成年度计划任务;加大融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金融支持、社会融资等方式,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和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镇建设,多方争取建设资金,用足用活政策,盘活现有资源,破解资金难题;加快产业聚集,结合精准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壮大电子加工、农产品加工、旅游产业、传统手工业等劳动密集型工业基地、园区,增加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工业、农业、旅游三产均衡发展。不断提升规划建设水平,完善设施功能,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人口聚集,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城镇。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