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委会临时监护近1年 流浪少年依旧不回"家"
监护近一年现状
雷雷已两月“没消息”
很少回村里的庇护所
一方面,村委会在履责中遭遇现实困境,另一方面,雷雷的“不听话”更加重了这种监护之难。在接受村委会“国家监护”近一年里,雷雷的状态似乎并不让人满意,甚至有更严重的趋势。不仅仍抽烟、骂人,甚至接触到赌博,还不断“伤害”曾照顾他的好心人。
安置小区内的住宿房已很长时间不见他的人影。小区保安雷明发介绍,雷雷已至少有两个月没在小区内出现。事实上,春节后雷雷就很少再回到这个庇护所。“有时还是在街边睡。”
日前,成都商报记者再次来到雷雷所在的安置小区,找到他的房间。与去年记者为其布置床铺,送他入住时的场景相比,如今房间内一片杂乱,地上散落着烟头和垃圾,被子乱作一团。
“你说这种情况咋办?真是没办法。”杨先均很无奈,“我们没办法24小时盯着他,甚至在街上都找不到他,也不可能把他限定在某一个区域,况且也没有一个可以供他待的服务场所,他不出去去哪里呢?”杨先均表示,最近两月,他都不知道雷雷在哪儿,“管不住,没信心管了。”
雷雷的“不听话”还表现在言行上。春节时,当地部门为雷雷送来慰问物品以及400元钱,钱由杨先均保管,分次给他。杨先均要求100元钱必须用5天到一周时间,但雷雷不买账。一次在一个茶楼里,雷雷见面就向杨先均提出“没钱了,我的钱呢?”杨先均只好给了他100元,然而雷雷转身就对茶楼老板说“给我拿两包中华”……
小区外的茶楼老板向德琼曾对雷雷照顾有加,很长一段时间几乎照管着他的一日三餐,偶尔雷雷也会帮着照看一下客人。然而,在一次向向德琼索要红包无果后,雷雷翻脸恶语相向,之后再未到过茶楼。
还有一次,在参加完一场丧事后,雷雷让堂哥周先生为他收拾好吹曲的小号,但堂哥忘记了。雷雷当着众人发火,质问堂哥并险些掀桌。“这也是我们最担心的,他这种性情如果哪天闯祸了出现意外咋办?以前还没这方面的担心,但现在不敢这么自信了。”杨先均说。
求解
“国家监护”之困
1
公益组织
村委会“国家监护”孤掌难鸣
将进一步设关爱项目 聘专人照管类似未成年人
参与雷雷救助工作的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认为,雷雷的救助情况不容乐观。“之前他呈现出来的状态让人很有信心,但现在我们也不敢保证救助能不能成功了。”
傅艳介绍,在未成年人工作中有三类情况,“一类是在逆境中,只要给一点支持就会上升;一类是处于逆境,能调动内因转变;再一类就是类似极端案例,处于逆境也没有向上的内因,就得单独想方法。”目前,雷雷由之前的第二类甚至偏第一类,滑到了第三类情况。傅艳认为,问题的关键仍在雷雷妈妈身上。“我们发现雷雷的情况呈现出一个起伏线,每当雷雷发生变化时,都与妈妈回家却不愿见他,也不愿问候他有关系。而我们又始终无法联系上雷妈妈,进展的不顺让雷雷觉得救助是失望的。”
这也是村委会的“国家监护”面临难处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想状态是,村委会进行临时国家监护,其余相关部门的服务体系跟上,再与家庭中的妈妈进行有效互动,在临时监护阶段就能把雷雷想跟妈妈生活的意愿达成,让他向利好转变。”傅艳介绍,而目前,在家庭因素缺失、其余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的现实下,村委会的“国家监护”显得孤掌难鸣。
“另一方面,村委会专业人员的缺乏、资金不足等原因也造成监护困难。”傅艳说,“目前我们基本敲定将在当地进一步设立关爱项目,聘请专人负责照管类似雷雷的未成年人,并支付其薪资、进行专业培训,解决专业人员缺乏问题。”
2
专家建言
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刘继同:
“国家监护”需要更多专业人士和组织
未成年人保护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认为,“村委会确实仅能在生活照顾方面尽力,其他方面没有这个能力和条件,这也是一个现实,也正说明了‘国家监护’其实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和专业组织。”
刘继同介绍,目前“国家监护”的执行存在诸多难点,高皇村村委会的困境基本上能反映出这些难点所在:没有专业人员;没有一套专业服务体系;没有专门机构和专项经费。“对村委会、公安、街道办等部门而言,儿童保护只是原有职能的一部分,但儿童工作者又必须要求专业性。在服务体系上需要建立专业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服务要细化,警察有交警刑警之分,儿童服务也应该这样。另外,除了办公机构,更重要的是需要更多的儿童福利机构,需要固定经费,否则难以开展日常的运营。
独立儿童工作顾问杨海宇:
不仅要有人监护 更需要一个服务体系
杨海宇曾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工作多年,在他看来,“在进行‘国家监护’时,无论是临时监护还是长期监护,都应明确监护职责,应包含未成年人的教育、医疗、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同时有具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能力的服务人员,有相应的儿童服务体系,在其熟悉的家庭、家族和社区的环境下进行,但目前国内在这些方面是缺乏的。
在雷雷的个例中,村委会缺乏经验和专业能力,也无相关培训,作为短期临时监护是可以的,但进行长期监护很难。“应该逐步建立儿童基本的服务场所,不仅是有人来监护,更需要一个服务体系,增加临时监护的能力。”杨海宇认为,在儿童保护工作中,应去培育和发展社区儿童组织、社会团体、例如“社区儿童之家”,能有专业社工参与,既有日常照管,又能了解孩子心理状况,提供关怀、辅导和及时资助。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