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被引进中国后,头脑风暴法的“水土不服”似乎一直在持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它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组织会议的标配,但仍逃脱不了人们对其实际效果的诟病——既没“头脑”,更无“风暴”,反而浪费了很多工作时间。
自上个世纪被引进中国后,头脑风暴法的“水土不服”似乎一直在持续。尽管表面上看起来它已经成为所有企业、组织会议的标配,但仍逃脱不了人们对其实际效果的诟病——既没“头脑”,更无“风暴”,反而浪费了很多工作时间。
提倡“大家群策群力,充分调动集体智慧”的头脑风暴法是否真的一无是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近日有道云笔记就上线全新功能——分享协同,即以最轻的方式实现多人实时协同编辑和评论同一篇笔记。而这一功能也针对目前“头脑风暴”的诸多弊病,提供了有效的解决办法,提升了会议效率,避免浪费时间。
弊病一:准备不充分,观点浅薄
以往头脑风暴似乎都是这样一个模式,匆匆忙忙召集会议,会议的前半部分都耗在解释背景和说明之上,然后大家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下开始“风暴”,产出的质量可想而知。
而使用有道云笔记分享协同功能时,会议组织者可以为会议新建一篇
协同笔记,将会议的背景信息、相关资料放入,分享给所有会议的参与者。
分享笔记时选择“允许编辑”
参会者提前就会议主题进行内容准备(在同一篇笔记内编辑)
参会者可各自在协同笔记上写出自己关于会议主题的主动思考及提前准备;通过协同笔记进行充分的会前准备,往往在会议开始前就可以收集到超出预期的想法和创意。
同时,大大减少了会议背景介绍、各自想法阐释等额外交流的时间,将宝贵的时间留给创意生成,让会议更加有的放矢,提升会议效率。
弊病二:会议霸权or 死气沉沉?
参会者的充分讨论和头脑激荡,是一场有成果的“头脑风暴”的必备,而实际上大多数时候的“脑暴”则在一言堂之下变得死气沉沉。
为了保证每个人的充分参与和讨论,会议组织者可以在会议开始时同步创建会议文档并分享给大家进行协同编辑。这样一方面方便组织者进行会议记录,另一方面也便于参会者更多地参与到头脑风暴中来,避免一言堂的现象。此外,通过同步记录的方式能够有效框定会议的讨论边界,以防东拉西扯,跑题的现象出现。
此外,在整个会议的过程中,有道云笔记还能够帮助参会者标记和保存每一次修改和编辑的记录,这对于会后的复盘提供了文档记录支持。
弊病三:受会议形式限制,头脑激荡难以持续
对于大多数“为开会而开会”的头脑风暴会而言,会议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头脑“风暴”的结束。但在实际工作中,会议的产出往往不是结束,更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加工。
使用有道云笔记分享协同功能后,会议组织者可以在会议结束后将会议成果及时梳理,而如果参会者在会后又有了新想法,依然可以在协同笔记中继续添加记录,或者发表评论;而其他参与过笔记编辑和评论的成员便会第一时间在有道云笔记内接收到更新提示,获取会议记录的最新动态,免去反复确认更新版本、发送邮件的麻烦,便捷地实现持续的头脑“风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真正实现头脑风暴法的高效、高质,不妨先从找到一个好配套工具开始,而有道云笔记的分享协同功能,或许正好能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