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安徽农业大学的试验:大学能否培养出"农场主"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农业大学农场主安徽 2017-01-13 14:05:10
十年寒窗苦,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你,大学毕业后愿意去农村种地吗?“开玩笑吧,那得有多傻才干这事!”在安徽农业大学,记者接连问了十来个大学生,这是频率最高的回答。可现实中,校园里偏偏有群这样的年轻人。

  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学生(中)在津巴布韦。资料图片

  学生们在从事栽培综合实训。资料图片

十年寒窗苦,挤过高考“独木桥”的你,大学毕业后愿意去农村种地吗?

“开玩笑吧,那得有多傻才干这事!”在安徽农业大学,记者接连问了十来个大学生,这是频率最高的回答。

可现实中,校园里偏偏有群这样的年轻人。大学前两年,他们与普通大学生没啥区别,上上课、看看电影、玩玩网络游戏,日子过得自在惬意。

大学后两年,他们却像换了个“频道”,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周末和节假日还有各种实习,整天忙得团团转。同宿舍的同学都好奇,这些家伙究竟在搞什么鬼,一天到晚不见人?

这群年轻人来自安徽农大“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试验班试验啥?说白了,就是培养会种地的大学生。在接受完理论实践合一的高等教育之后,他们将回到古老的土地,去创造新的生活。

他们中的大多数,虽然来自农村,却从未做过农活,甚至对农业极为陌生。经过两年多的洗礼,有些人选择了退出,回到普通大学生的轨道;有些人更加坚定,扑进田野深深扎下根来。

这是一场没有前车之鉴的试验。四届126名大学生,经历着人生的嬗变。在奔向“现代青年农场主”的道路上,为成为真正的农场主积蓄力量。虽然赞誉与质疑齐飞,但谁也不敢断言,在象牙塔里埋下的田园梦的种子,在未来的某时某刻是否会破土发芽。

“父母坚决反对,但木已成舟,他们只好作罢”

被改变的人生

进入安徽农业大学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相当一段时间里,林立的脑子都是蒙的。

大一下学期,林立在校园里偶然看到试验班招生的通知,想都没想就报了名。其实,他对农业一无所知。父母经商,家在江西井冈山脚下的县城,林立从小到大几乎没去过农村。高考结束后误打误撞进了安徽农业大学,但主修的专业却是经济管理,跟农业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填表的时候,还以为是哪个学生社团在招人,填完等了一阵,没啥动静。”近一年时间里,林立再也没有接到任何通知。本来就没怎么在意的他,很快就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大二暑假,突然收到了试验班班主任鄢高翔老师的短信,说我被录取了。想了半天,才想起有这么档子事。”

当时的林立,已经报名雅思考试。按照父母的规划,大学毕业,就送他去澳大利亚留学。“去试验班学农,父母肯定不会支持。不过,强烈的好奇心,还是让我决定试试看。”就这样,瞒着父母,林立偷偷进了试验班。没想到,人生就此改变。

其实,这也不怪林立草率。2012年,安徽农业大学、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共青团安徽省委三家联合发起“现代青年农场主试验班”,初衷是从在校大学生中遴选、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紧缺人才。荃银高科每年提供50万元的资金支持,计划10年培养300名现代青年农场主。但问题是,除了一纸简单的合作协议,其它全是空白。

“现代青年农场主到底什么样?要怎么培养?毕业后做什么?学生不知道,我们也说不清楚。”时任安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的鄢高翔,因为长期负责学校教改,被校领导委以重任,“靠着以前做教改的经验,我先拿了个培养方案,当年就开始遴选学生。条件很简单,一要成绩优秀,二要对农业有热情。”

就这样,第一届30名学生到位,试验班开了张。那时候,鄢高翔几乎每周都要给学生开一次班会,戏言“洗脑”,竭力描绘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安徽农业大学授予鄢高翔“尚方宝剑”,各学院的教师,想要谁来上课随便点。很快,鄢高翔列出一张课程单,涉及育种、病虫害防治、市场营销等。这意味着,试验班的学生一学年要修完30门课,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可能两个学年都没这么多课。并且,与其他专业不同的是,试验班所有的课程都没有教材,授课的方式多为学生自主、师生互动。

一年后,林立才向父母报告此事。“在我意料之中,父母坚决反对,但木已成舟,他们只好作罢。”后来,林立又争取到海外实习的机会,父母一听大喜过望,以为林立回心转意。没想到,林立要去的却是非洲的安哥拉。这下父母彻底火了,轮番上阵劝说无效,最后气得扔下狠话:“这个儿子,真是没救了!”

戴着眼镜、看似文弱的林立,在不少同学眼里是“富二代”,但两年的试验班经历,让他好像换了一个人。在涉农企业提供的基地里,在万里之遥的非洲大地,林立扛过化肥、打过农药、挖过沟渠、收过粮食,介入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当初的这个正确决定,让我的人生可以走得更好。唯一后悔的是,两年的时间太短,还没过够就结束了。”对在试验班度过的光阴,林立了无遗憾。

和林立一样,试验班的学生都从最初的懵懂,逐渐变得坚定、果敢。经过两年的磨合,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毕业后或正常就业,或考研深造。林立也没有选择农业,而是留在城市跟几个小伙伴一起创业,为健身爱好者配送营养餐。而对现在的状态,林立也很满足:“两年的试验班经历让我明白,创业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一样,辛勤耕耘,必有收获。”

让鄢高翔欣慰的是,终究还有一些学生,义无反顾地留了下来。他们背起行囊,上山下乡,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孵化基地里,为成为真正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积蓄力量。

 

“凭这些年轻人的本事,随时可以把我们几个的位子撬掉”

不一样的实战

“晒黑了!”

“我这不是晒黑了,是以前就不怎么白哈!”

一见面,罗干就和鄢高翔开起了玩笑。这里是荃银高科位于滁州市定远县的基地,也是与安徽农业大学校企合作的创业孵化园。试验班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在农业领域创业的,可以在此享受两年的孵化期。除了提供必需的生活设施,基地还给参与创业孵化的学生每月3000元的补贴,以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从2015年7月至今,罗干的创业孵化已进行了一年多。刚开始,罗干和6个小伙伴每人承包了50亩土地繁育良种。不巧的是,整个种植季,前期高温干旱,后期又连续阴雨,收成不是特别理想。不过,与周边的种粮大户相比,罗干和小伙伴们的优势还是相当明显。

“小麦每亩地收了950斤,比周边农户高出20%左右;水稻每亩地收了927斤,也比周边农户高。”罗干初步算了一下,两季的收益加起来,可以达到39万多元。

尽管如此,在很多种田的“老把式”眼里,这些学生娃“乳臭未干”,还嫩得很。

“学生娃,打药就是打药,直接上去喷就是了,种了半辈子地了,我还不知道该咋干?”

“从往常情况看,90%以上受到感染的都是真菌性病害,可这次稻田里出现的细菌性条斑病属于细菌性病害,老办法行不通!”

田间,罗干一边擦汗,一边苦口婆心相劝。54岁的种粮大户孙茂元却左耳进、右耳出,压根儿就没当回事。依旧按常规方法操作,对所有稻株进行全田药物喷洒,几百亩地忙活下来,孙茂元累够呛。

一段时间过去,水稻的“病势”反而更重了:原先蔫了的稻穗不仅没有改观,反倒越来越多的水稻开始出现倒伏症状。咋回事儿?孙茂元整天愁眉不展。难道这帮学生的判断更在理?虽然将信将疑,但也别无他法,孙茂元找来罗干,请教对策。

“细菌性病害,传染性非常强,尤其通过介质传播,人在近前喷药,病害就能以人为介质扩散开去。”罗干详细分析原因,并开出“处方”:购置4米长的可伸缩喷杆,进行圆形、辐射状药物喷洒,覆盖到即可,人与庄稼保持几米远的距离,隔断病害传播的可能性。

这一回,孙茂元言听计从,买喷杆,定量喷药,不再到近前喷洒。省时省力不说,还事半功倍: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田里的收成也没少。孙茂元直竖大拇指,往后用药、施肥、播种、规划,彻底“赖”上了罗干。

“他们头脑灵活,不墨守成规,没有老传统老规矩的束缚。”朝夕相处一年多,罗干的“顶头上司”、荃银高科控股子公司安徽省皖农种业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道田笑言危机感很强,“凭这些年轻人的本事,随时可以把我们几个的位子撬掉。如果说第一年种粮大户还有经验优势,经过一年的磨练,他们能把种粮大户甩下一大截。”

这几天,罗干给自己做了两个“小规划”。一是读个在职研究生,给自己“充充电”;二是从今年秋天开始,在基地承包500亩土地,前期先搞良种繁育合作,后期主打订单农业。

与铁了心做农场主的罗干不同,胖乎乎的杨建选择做现代农场主的服务商。在试验班两年,杨建感觉自己就像一块挤不出一滴水的海绵,忽然被放到满满的一盆水中,不停地吸收水分。在试验班讲授发达国家农业文化的课堂上,杨建的“三观”被彻底颠覆。

“过去一直觉得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水平还可以,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毕业后,杨建和罗干一起进入基地孵化。“小时候跟父母去割稻子,最庆幸的事是不小心把手指割破,因为那样就不用再干活。而现在我心甘情愿做农业。”

在基地孵化了一年多,杨建有点“蠢蠢欲动”。几个月前,他悄悄回了一趟安徽桐城老家。见了几个人,摸了摸种子市场,自觉信心满满。一回来,杨建便向张道田请缨:“我想通过农村淘宝,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卖种子和农产品。不要工资、不要补贴,给我个机会去桐城试试,看能不能闯出一片天地。”

没承想,张道田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桐城市场太小,而且电商在农村的发展还不够理想。不过,张道田也没把杨建的想法“一棒子打死”。他先派杨建到市场需求较大的阜阳、淮南熟悉市场,等时机到了,又把定远的市场交给他来做。

已经毕业的两届试验班61名学生,累计有28人实施创业孵化。他们散落在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环节,脚步从安徽走向全国,甚至走向遥远的非洲。

“这些学生有想法,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实践经验,了解农村实际。不是为了混日子、混文凭,更不会小麦韭菜分不清。”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张承祥说,试验班的影响力远远超出预期,“过去农业院校培养的是技术人员,目标是就业;现在培养的是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的高级‘白领’,目标是当现代农场主。”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