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解码珠三角)深圳是如何搞创新的?
人民网记者 吕绍刚
回首2016,深圳的答卷振奋人心:GDP增速预计将会是9%,总量突破1.93万亿元人民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在前一年的高位基础上继续增长15%左右,突破300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1%……
昔日3万人的小渔村,连续30多年的高速稳定成长,成就了今天2000万人口的大都市。过去洗脚上田、厂房林立、杂乱无章,今日西装革履、洋楼咖啡、井然有序,正迈向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来深圳考察、学习的政府企业,络绎不绝,都在试图挖掘、解读这座城市发展的“密码”。
“事实上,我们并没有太多选择,只能狠抓创新驱动。”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市长许勤深有感触,土地、资源的制约,决定无法走土地财政、投资驱动之路,只能以创新推动质量发展,推动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设施载体服务相激荡
创新生态圈锻造创新能力
创新驱动,不是无本之木。好比修炼上乘武功,先得练好基本功,把马步扎好。深圳做了三件事,练了三种“力”:支撑力、转化力、服务力。
天气预报,需要计算。拍部3D电影,需要计算。飞机汽车模拟碰撞试验,需要计算。高性能计算,好比是一楼的门,穿过了,才能上二楼。
位于南山科技园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就是一个24小时运转的大“计算器”:眨一下眼睛,运算1271万亿次。对一般企业来说,自建和维护类似的运算设备,几乎不可能。
“就说做云服务的企业,租用我们的设备和软件进行运算,能将原本每年三四十万的成本,缩减至十分之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李时表示,这使得中小企业无需将精力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而更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业务突破。
除了超算中心,深圳还有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国家基因库、太空科技南方中心等一批重大科技设施,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
有了科技设施的基础支撑,还得需要一批科研院所,不断提供源头活水,孵化转化。
在院长助理毕亚雷看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不同于国内一般的大院大所:项目从不闭门造车。“我们鼓励老师们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企业共享。不为卖什么,而是跟企业一起创新。”
目前,先进院与企业签订委托开发及成果转化合同超过500个,带动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00亿元,并培育100多家自己的企业,有10家准备上市。
科技创新,资金与配套服务,常常是软肋。“公司起步时,政府提供了100万元的孵化资金,占了20%的股权。”深信服科技公司相关人员表示,企业靠着这笔孵化资金,在艰难中存活下来,如今已达到12.7亿的产值。
所谓股权有偿资助,是政府对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以资金方式入股,不参与管理,直到公司能够健康运作偿还资金,政府就退还股权。
“第一批报了80多家企业,有25家通过了评审。最多可以拿到1000万的股权投资。”深圳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侯斌说,该中心还扮演对接资本的平台角色,初期融资、贷款,后期股权改革、上市,每一步都能找到对应的服务。
科技金融等服务体系初步完成。深圳VC/PE机构1万多家,注册资本超过1万亿元;在创业板、中小板上市的深圳企业总数超过1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深圳创新能力建设的法宝,正是注重综合创新生态圈的构建:科技设施、创新载体与科技服务的三结合,正向激荡,发挥创新要素的整体性。
截至目前,深圳各类科技设施、创新载体已累计约有1000多家,同时正在积极规划建设未来网络实验室、超材料工业技术等国家级创新载体,提高科技专项扶持资金至10个亿,为创新驱动继续提供强大支撑。
部署世界前沿科技
前瞻布局奠定创新潜力
2017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深圳奥萨制药所研发的国家一类新药“依叶”,及配套的基因诊断试剂盒所组成的脑卒中精准预防产品对,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奥萨用一张试纸,就能检测出你脑卒中的风险,并专药专治。这是深圳企业创新的一个缩影。在深圳,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的企业层出不穷:
柔宇科技,0.01毫米的超薄柔性显示屏,可以卷成一根笔芯,力压国际巨头;超多维,裸眼3D技术弯道超车,可以自动调节眼镜度数;奥比中光,挥挥手,能操控电视电器,专注人工智能交互……
走在第二位,就不是创新。创新一定是要抢占国际制高点。为此,深圳十分注重把握技术产业趋势,以及经济社会需求,部署科技计划。
互联网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文化创意已成为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努力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迈进。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于2011年携手东芝推出全球首款裸眼3D笔记本,同时也宣告了裸眼3D时代的到来。
“以往,中国芯片想做进日本的产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超多维首席技术官宋磊表示,在平板显示、显示芯片设计,国外已有完善的技术和产业布局,专利壁垒难以逾越。于是,超多维通过3D显示这一新兴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
为保证国际领先地位,超多维进行“遇强更强,先下手为强”的针对性专利布局:在美国申报图形图像技术,在日本申报光学和化学材料技术,在韩国申请硬件生产方面的专利。
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创新方向,瞄准人工智能交互领域,正在打造一款3D传感器,可以快速、准确地对物体进行平面和纵深的3D扫描。据介绍,在物联网时代,传感器将是基础。有了它,智能设备才能感知整个世界。
“中国人缺的不是创新能力,而是创新的眼界。”奥比中光CEO黄源浩认为,创新就应提前做好技术部署,未雨绸缪,才能具备与国外巨头扳手腕的资格。“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在这个时候还不创新,那要等到什么时候?”
柔宇科技是全球最早从事柔性显示技术的团队之一:将千万个晶体管做到薄膜上,厚度仅约0.01毫米,不足头发丝直径的1/5。不久后,手机或许轻如蝉翼,可以从笔杆中抽出来,也可以随意缠在手腕上。电视机可以像画卷一样卷起来。
“这种颠覆式技术改变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产业、一个生态链。很多传统显示无法实现的创新产品。”柔宇科技CEO刘自鸿说,但柔宇的工作不是只描绘科幻,而是通过工程技术的创新,将科幻变成科技。
90%以上的研发机构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于企业,深圳的创新,核心是企业创新。正是有了政府的前瞻布局,有一批志存高远、胸怀国际的科学家、企业家,才奠定了其创新驱动的潜力。
引进与培养相结合
构筑创新人才聚集高地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也是深圳最大的软肋之一。
“搞定人才,首要搞定他的两个人。一个是老婆,一个是孩子。老婆注重安居和乐业,孩子注重医疗和教育。”深圳雷赛科技的负责人说。
虽然深圳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一流,但因缺少一流大学、教育医疗资源不足、房价高居不下等,直接制约了对人才的吸引力。
为此,深圳2010年起实施“孔雀计划”,通过资金支持等方式,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来深创业创新。
超多维公司裸眼3D技术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液晶光学透镜成像技术研究工作,就是其中之一,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
“我之前在法国,201年回国来超多维工作,因为感觉中国的发展机会比法国多,深圳的人才环境比较好。”团队成员郁树达说。
除了孔雀计划,深圳自2012年以来,还先后制定出台高层次专业人才“1+6”文件、人才安居工程等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引进、培养、入户等一系列问题。
截至目前,深圳累计引进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创新团队24个、“孔雀计划”创新团队59个、“千人计划”人才115名、“海归”人才5.5万人。
然而,引进国际人才只是一方面,而且远远没办法满足需求。“我们目前为博士开出三四十万的年薪,但因房价太高了,还是很难招到人。同时,深圳本地大学太少,无法为企业提供足够的人才。”深圳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为此,早在2010年,深圳便开始推出“人才安居”工程,通过租、售、补相结合,全面推进各类人才群体的住房保障。截至目前,共惠及约32.3万人。其中,面向人才及企事业单位配租(售)住房共计5.4万套,惠及约16.2万人;发放人才安居货币补贴共计15.6亿元,惠及约16.1万人。
2016年,深圳又出台25条人才住房制度措施,“十三五”将筹集建设30万套人才安居房,大概可覆盖90万人。
截至目前,深圳高层次人才7680人。“两院”全职院士14人,中央“千人计划”人才20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09人,累计引进“孔雀计划”人才1664人、“孔雀团队”64个。
奥比中光创始人黄源浩就是深圳“孔雀计划”的受益者。2014年,他的团队获得深圳市4000万元资助。黄源浩说:“这笔钱,对于像我们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助推了企业的快速成长。”
在2010年,深圳大学、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是深圳仅有的两所本科院校,与北京、上海、广州相比,差距甚大。由于高等院校和研发机构较少,深圳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近年来,深圳奋起直追,通过与境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合办大学,合作建设特色学院,快速补齐短板。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目前,深圳已建成12所高校,至少11所高校或特色学院正在筹建或洽谈。
“实现‘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转变,最重要的是人力支撑。”许勤表示,深圳将大力构建人才高地,构筑智力宝地。
产业链延伸创新成果
立足于带动区域和国家创新
“两个人打铁,才能开铁匠铺”。许多创新创业者都谈到,选择在深圳,一个重要原因:珠三角地区强大的元器件配套生产能力。
比如,设计一架无人机,要一个零件,头天晚上一个电话,发个图纸,第二天一早就送来了。如果在其他地区,要个工业物料,前期沟通,快递物流,得折腾十天半月。
深圳的科技创新,既依赖于自身以及珠三角的产业配套能力,反过来,又带动区域创新。“比如,深圳研发经费的比重提高,往往会带动东莞等周边地区研发经费的提高。”深圳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深圳市科技型企业超过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700家,其中销售额超千亿元的3家,超百亿元的17家,超十亿元的157家,超亿元的1203家,形成了强大的梯次型创新企业群。
庞大的企业群延伸出庞大的产业链,不可能在深圳一市完成循环,也会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城市的创新驱动,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以超多维为例。其合作的湖北一家企业,早年曾斥巨资投建4.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如今,液晶面板已经更新到第十代。当初的巨额投资,成了企业身上巨大的包袱。
“与超多维的结合,让这家企业重新走上了生产正轨。”宋磊介绍,4.5代已落后,但加入裸眼3D技术后,新功能带来的新体验,让其产品反而有了市场优势。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一家创新、万家受惠的案例,在深圳比比皆是。比如,国内运动控制的领头企业——深圳雷赛智能主要为制造企业生产工业机器人部件。国内许多雕花机、冲压机、喷绘机的核心部件,都由他们生产。
2008年以来,用工压力和生产成本增加,珠三角地区中小型企业对设备自动化升级有着强烈需求。仅以伺服驱动器(电机)为例,同样性能的产品,德国产售价一万元、日本产需三千元,而雷赛智能的产品只需一千元。
深圳市雷赛智能副总经理杨立望表示,创新不仅是给下游的装备集成商、设备生产商等各个环节带来技术进步,也将深圳科技创新的成果,辐射到国内千千万万的企业,让他们以最实惠的价格,享受产业升级带来的回报。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判断深圳创新的成效,不仅看自身的创新驱动发展成果,更要看其在区域、全国甚至全球层面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
对此,深圳也有深刻自觉:近几年,深圳企业在境外新设投资200万美元以上的研发企业近90家,华为、中兴分别累计在全球布局了47个和18个研发中心;“深港创新圈”,两地累计投入3.5亿元联合资助科技合作项目。微软、甲骨文、三星、法雷奥集团等近30家跨国公司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
顶层设计保障创新有效执行
创新驱动,能科学布局,有效执行,得以保障,首要在于顶层设计、政策制定、制度保障。
582页,36则条例、通知,厚厚一本,枯燥却都是干货——由深圳市委市政府编撰的《深圳创新驱动发展政策法规汇编》,讲述了深圳的创新政策体系保障,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等战略新兴产业,涵盖科技体系改革、金融、人才、创新载体、转型升级等。
比如,率先发布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出台了加强自主创新“33条”政策措施;制定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1+4”文件。
2014年6月,“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这是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批准建设的首个示范区,也是我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示范区。
对比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特征,深圳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中心还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高层次人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础研究投入、高新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深港联动合作等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制约深圳创新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深圳又出台了《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期创新发展的目标与路径,提出106项任务。
2016年,深圳连续出台《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和《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在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才优先发展等三大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城市创新发展再升级。
自主创新体系的政策链,助力社会资源加速向创新领域聚集。“当前深圳科技创新正从‘跟跑’向‘领跑’转变,机遇稍懈即失。”深圳科创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只有在制度政策上率先作出前瞻性安排,加快速度换挡、加快动力切换,释放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活力,才能率先实现发展方式根本转变。
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1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138%,其中今年1-8月同比增长58.7%,占全国比重提高到52.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170家,增长了3倍多。
过去五年,深圳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励56项,比“十一五”增加80%。目前深圳4G和5G技术、超材料、基因测序、无人机、新能源汽车、柔性显示等领域创新能力跻身世界前沿。
预计到2020年,深圳将形成符合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幅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76件以上,单位GDP能耗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开放可以成就经济大国,创新可以成就经济强国。这座创造了改革开放经济奇迹的城市,在新的历史时期,正按着中央和广东部署,围绕贯彻创新驱动主战略,以“深圳质量”、“深圳标准”为自我标杆,积极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路。
a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