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失的老人 回家的路——城乡失智、走失、留守老人现状
观察 多方助力,让老人早点回家
“大部分老年病是可以预防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干预也是可以有所改善的。老人家属应该多带老人去医院做老年痴呆症的临床检查,平时也要多些时间来照顾老人。”第四军医大教授王晓明说,“从医学角度上说,老龄医学加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不断注重医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医学知识的推广。”
《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发现,全国城乡老人对定位手环的接受度都很低。西安市救助站办公室时主任认为,对于有走失可能或有过走失经历的老人,佩戴记录身份的手环,可以大大降低老人走失的概率。而这些手环,很可能是老人走失之后的救命稻草。
白皮书还建议,应该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措施。重点是人口流出地,地方政府应协同社会组织准确评估当地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照顾状态,探寻各地防止老人走失的有效办法,如集体养老、农村社工服务、重点户照料等等。
“打造全国统一的寻人网络平台。比如完善全国救助寻亲网的功能,使其成为全国人口报失和查找的多功能、综合信息平台。”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顾问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熊贵彬呼吁说,今年初民政部开发建立全国救助寻亲网,并迅速落实到全国各地社会救助站,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创新。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常回家看看”,更多就是在要求子女尽到对老人精神赡养的责任,这样的精神赡养更多的就是与老人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多些对老人的关爱与照顾,这样才能避免老人在现实中走失,更能避免老人在精神上“走失”。
放眼海外,在其他国家对于防止老人走失也有不少方法值得借鉴。澳大利亚老人走失,主要通过寻求警察帮助,而防走失手镯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器具;日本则将全球定位器GPS装载入鞋子,时时追踪老人行踪;英国相关机构也在做各种努力防止老年人走失,比如在家就能够享受全套体检、随时GPS定位防止走失等。记者 宋贝贝 实习生 侯倩
手记 被忽视的“痛”
据统计,全国每年50万老人找不到家,疾速而来的老龄化,并未让“老人走失”问题得到社会应有的重视。老年,这个必经的人生阶段,我们是否可以用耐心和爱心来续补这段空缺?
滞留救助站数月的痴呆老人,说不清楚家在哪里;游走在城市街头,迷失于拥挤人潮的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留守农村形单影只的老人,在回家的路上越走越孤单……老人被“丢”在路上。
对每个人来说,老年总会无法逃避地降临。年轻的我们,更应该思考,老人患病,出现认知性障碍时,他们会不会急躁不安;带老人进城,不适应新的城市生活环境,他们会不会恐慌无助;留老人在家,没人照顾生活起居,他们会不会孤苦伶仃。
老人走失,是社会的一道伤口,被忽视了也会痛。“把挚爱留给父母,让幸福陪伴老人”,人口老龄化无法避免,但如何让老人健康老化,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正如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晓明所说,衰老是不可逆转的,今天给予老年人的一份关爱,就是对未来我们的一份投入。现在的我们年轻富有,但有一天我们也会衰老。整个社会都要做到重视与善待老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家属,要懂得孝顺与关爱父母;而政府也要起到兜底作用,为老年人群体提供帮助与保护。
冬天很冷,记得为老人添件衣服。宋贝贝 王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