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清华学生八年读1800本书 每百本写一篇总结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清华学生每百 2016-11-05 11:07:11
最近,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正酝酿自己的第18篇阅读总结。从大一暑假开始,他习惯了每读完100本,就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并从中评出10本好书。八年来,他已读完超过1800本书。

 “与其费力腾出一大段空白时间,不如适应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自从因读书多出名,冯立就常常会被问到每天究竟花多少时间在看书上,“这很难回答,因为我很少拿出整块的时间来读,平时的阅读多是见缝插针。我们的生活都注定忙碌,与其费力腾出一大段空白时间再去阅读,倒不如适应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

只要出门,冯立的包里总要带上一本书,即使没办法带包,手机里也一定会事先存好想看的电子书,“带书的同时要带笔勾画,不带书的话,就用可以做标记并且能导出笔记的阅读工具,随时记下读书过程中的所思所感。”

    即便是在拥挤不堪的地铁上,他也能找到办法读书。“我家住海淀,女朋友家在朝阳,来回路上差不多要两小时,这些时间完全可以利用起来。”去年5月,冯立专门写了一篇《在地铁上碎片化读书的窍门》的文章,“遇到比较拥挤,但站着起码还能掏出手机,坐着可以掏出Kindle或iPad mini的时候,可以看一些小说、随笔等不需要太费脑子思考的书。赶上早晚高峰最拥挤的时候,也可以插上耳机听有声书。”

对冯立来说,长途旅行同样是读书的好时候。去年六月,他在13天的时间里游历欧洲九国,期间读完了28本颇合时宜的书。“林达先生的成名作《带一本书去巴黎》是最好的巴黎旅行文化指南。坐在草坪树荫下,找来朱自清先生上世纪30年代在欧洲旅行时写的《欧游杂记》,会发现他旅行中有几站与自己的行程重合。去意大利的路上,读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会对那里的文化有更深理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其实是双向互动的,旅行往往能激发出读书的兴致,而读书可以让旅行更加丰富。”这些年间,冯立并未因为读书而将自己封闭在书斋里,而是先后游历了12个国家以及国内120个县级单位。

“书市一年比一年萧条,少了许多淘书的乐趣”

与许多爱书之人一样,冯立的一大乐趣便是四处淘书。本科毕业那年,他曾写下一篇图文并茂的《海淀知名书店指南》,盘点了三十多家大大小小的书店。每一家下面,都会附上他儿时以来与之相伴的点滴回忆:

“记得15年前,外公跟我说来北京的话,一定要去风入松,10年前,我跟我爸说我想去书店买书,我爸给了我风入松和国林风的会员卡,如今国林风早已远去,风入松依然挺立,虽然这条街已经破败的一无是处,但是风入松仍然屹立不倒,十几年如一日的装备,绝对的老牌啊,让人神往!”

对于书店,冯立没有进行任何评分或评级,“这些书店能够坚持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如果简单以此书店书不好把它否了的话,这个行业会越来越萎缩,最后有一天你会发现它们就从眼前消失了。”

纵使他这般用心良苦,但四年后的今天,指南里的许多书店还是没能留下,“依然健在的大概只有三分之一,虽然后来也有新的书店冒出来,但远远小于消失的数量。”说到这些,冯立就像在谈论自己失去的朋友,话语里满是淡淡的哀伤与惋惜,“等到明年,打算再写一个续篇,把范围扩大些,对北京五环内的书店做个盘点。”

除了书店,冯立也是京城历次书市的常客。“过去在地坛举办的时候,总要提前一天就进去‘寻宝’,后来改在朝阳公园,也要在早上八点开场前守在那儿,这样才有机会赶在书商前面抢到好书。”

书市上,冯立曾经总能惊喜不断,“在孔网的第一个摊位看到一本《中国古塔》,翻了翻是上世纪80年代的书,还挺详细的,有关于古塔建筑的解析,还有全国古塔的概况,回家一翻竟然是罗哲文(编著),赚了!”第二个摊位,冯立又一眼看见了心仪已久的首版《雪白血红》,“老板不识货,两本10元给我了!”

遗憾的是,好书俯拾即是的场景已经越来越难觅,“书市一年比一年萧条,自从地坛书市停办以后,现在规模小了很多,很多出版社已经不再参加,像中华书局、中国书店这样的老牌出版社,新书打折力度不大,跟网购相比没什么优势,而旧书摊上也不再那么容易‘捡漏’,就算有不错的旧书,也是身价飞涨,少了许多淘书的乐趣。” (主笔:宗媛媛 )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