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生八年读1800本书 每百本写一篇总结
最近,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立正酝酿自己的第18篇阅读总结。从大一暑假开始,他习惯了每读完100本,就写一篇总结性的文章,并从中评出10本好书。八年来,他已读完超过1800本书。
在不少书友眼中,冯立是不折不扣的“书神”,而他在两个多月前发布的《如何让你的阅读更高效?——1700本书阅读总结》,也成为众人传阅的热门文章。
“没有1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速度”
“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读书?我也说不清楚。只记得小时候一到周末,父母就各自看各自的书,我也找本书看,慢慢地也就有了兴趣。”冯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材微胖的他说起话来笑眯眯的,眼神里还带着几分腼腆。
一路从人大附小、附中到人大国学院,冯立坦言自己从来都算不上学霸,大一那年甚至有些荒废。2008年夏天,忙完奥运志愿工作的他第一次认真思考大学生活,“觉得起码应该好好读点书,不至于过得太空虚。”冯立给自己制定了400本的本科读书计划,并在豆瓣网上注册了账号,“主要是想存个档,回头再看的时候,知道自己都读过什么,有过哪些心得。”
起初,这个入门级“书虫”一学期的阅读量不过两位数。直到研二那年,冯立意识到自己的阅读速度突然井喷。他随后写下的《阅读的极限——900本书读书总结》,被8778人在文末点了“喜欢”。
“很多人想知道有什么技巧可以让阅读提速,但在我看来,阅读速度很难靠技巧来提升,速度快慢与个人的阅读经验直接相关。没有1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技巧,没有300本的阅读量无从谈速度,但要是有了700本的阅读量,你也就很明白自己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也就可以很自如地分配自己的阅读时间,不用去学别人体系化的阅读方法了。”
相比起速度,冯立更在乎如何把书吃透,“读懂一本书远比简单刷个数字更有意义。”对于值得精读的书目,他总要花上阅读本身的两到三倍时间来做笔记,“在完成笔记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再辅助阅读一些书目,把书读‘厚’,这样围绕一定主题自然生发出来的阅读也胜过直接照搬动辄上百本的书单。”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