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外卖管控拷问校园治理 禁入校园遭遇尴尬
禁令执行遭遇尴尬
尽管众多高校纷纷推出“禁卖令”,但记者在多所高校实地采访时发现,“禁卖令”在执行中面临诸多尴尬:部分流于形式,也衍生出一些新问题。
在武汉高校中,武汉体育学院设立外卖“禁卖区”时间较长,但多位同学反映,学校食堂少,平时训练强度大,外卖软件成了一些同学的手机必备。
该校后勤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学校每天中午和晚上派人在学生生活区巡逻,会劝离送外卖的车辆,“说实话,这样的做法并不彻底,点外卖的学生依然可以吃到外卖,只是比原来麻烦一点。”
中南民族大学的禁令也只执行了几天。学校职能部门在其发布平台“咨询民大”中称,阻止外卖车措施只是暂时,能想到的办法就是和商家商谈,为保证学生利益,校方提出“车速要在合理范围之内,行驶的车辆要有牌有证、佩戴统一的准入证”。
尽管学校在这篇题为《what,外卖禁入校园?》的微信文章中给予了清晰的解释,阅读量也近万次,但是既有赞成的声音,反对声音也不绝于耳,有人甚至质疑保卫部门存在利益驱动。
一位高校保卫部门负责人感概:不管学校是否禁止外卖入内,都会引发同学的议论,保卫处没有执法权,只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如大型活动、考试等,进行不定期的“禁行”,多让一些商家体会到“送外卖”的困难,以期慢慢减少外卖车进出校园的数量。
在网络外卖的禁止堵截的过程中,一些高校发生的保安和外卖小哥的冲突也不时见诸报端,在黑龙江、湖南、湖北等地高校,甚至衍生出保安私下收钱放行或者将外卖商品扔进垃圾桶、扣押电动车等状况。
在中南民族大学中国近现代经济研究专家王斌看来,外卖因其方便生活、节约时间等特点,加之大学生想要改善伙食,甚至认为点外卖是一种时尚的心理,使外卖在大学生中火热起来。
90后、95后大学生在学习之外,生活上的需求日益丰富化,“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王斌说,一个有需求一个有供给,这是经济学上最简单的原理。
但是,王斌认为,这种消费如果走向极端是不合理的,学生是典型的消费群体中没有经济收入的人员。其经济来源于父母,还是应该以学校食堂为主。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应该艰苦朴素,不该盲目追求这样超前的生活,加重父母的负担。
“禁止外卖学校就卫生了吗?禁止外卖学校就不会有盗窃了吗?”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城市安全与社会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尚重生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选择吃什么是学生应有的权利,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外卖是‘互联网 ’发展的产物,也是顺应了市场和时代的需求,完 全禁止外卖是一种‘懒政’。”
王斌认为这也提醒高校:网络订餐日益成熟,高校管理也需与时俱进、更加人性化。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秩序管理,同时也要适应学生的需求,不断改进食堂的服务质量,丰富食堂的菜品。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