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企业家杨子丰:致富不忘众乡亲
——探访河北大名县焦庄村书记、农民企业家杨子丰
一部《水浒》传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的国家级贫困县河北大名的确历史悠久,大名鼎鼎。集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忠孝礼义的齐鲁文化和包容厚重的中原文化之大成的大名,集“中国面粉之都”、“中国花生之乡”和“中国小磨香油之乡”之称于一体的大名,古往今来,养育了无数优秀燕赵儿女。
他,一个小学文化程度靠拉煤搬砖出苦力、倒货拉客跑运输起家,又投资铁矿粮油储运加工发财,现在又投身对麦麸精深加工,循环利用资源生产出小麦胚芽油、多肽产品,与中科院合作建设全国第一个多肽研究院的传奇人物;
他,一个致富不忘众乡亲,带动3万多户麦农致富,投资1.8亿元把村民搬上楼,投资1000多万为村民修路安灯建学校幼儿园的村支书。
他就是燕赵儿女的杰出代表、年逾花甲的河北省大名县金滩镇焦庄村党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杨子丰。
“一人富不算富,共同富才幸福。我先富了要感谢党的好政策,更要懂得感恩,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共同致富。”老杨经常这么说。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走进大名,走近杨子丰,感受那方水土的泽润丰厚,感知这位传奇人物的心路历程。
少年磨难,矢志创业,艰难生活锻造了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敏锐的商业头脑
60年前,杨子丰出生在大名县金滩镇焦庄村,祖祖辈辈是农民,兄妹4人,在家排行老二。少儿时期家里很穷。从小就天资聪颖的他,在那个“根红苗正”的极“左”年代,由于家庭出身不好,13岁时,成绩优秀的他被剥夺了上初中的资格,辍学回家,靠卖力气拉煤挣钱贴补家用。十五、六岁的杨子丰一个人拉3000多斤一排子车煤从100多公里外的武安煤矿到大名来回要走四、五天时间,一车挣几块钱。夏天还将就,到了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冬天受的罪、吃的苦就可想而知了。为了省两毛钱,车马店舍不得住;为省一毛钱,饭馆也舍不得进,在路边避风处捡块砖头支个小锅熬口热玉米粥喝。到了订婚年龄因家穷娶不起媳妇,上世纪七十年末八十年代初,他赶着毛驴车在山西潞城矿山修路拉石子跑运输,在山西长治建筑工地搬砖和泥出苦力…..
当年的艰辛和难忘的酸楚至今他都不愿再提起。“那时的日子特别苦,但正是那艰难的生活给了我坚强不屈的性格,正是当年那至今让我不堪回首的岁月给了我坚定不移的信念,经常梦想着有一天一定能凭能力创业改变命运。”——杨子丰如是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改革开放,支持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鼓励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好政策连连不断,经历艰苦岁月洗礼,又颇有经济头脑和商业智慧的杨子丰抓住好机遇,先办蜂窝煤厂,后经营客运公司、货运公司,积累一部分资金后投巨资经营铁矿。尽管期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但最终,上苍青睐,天道酬勤,杨子丰完成了原始积累的第一步。
回乡创业,立足当地资源,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居安思危,放眼长远。老杨深知,矿产资源不可再生,铁矿产业毕竟是资源枯竭型产业。于是,在铁矿厂如日中天之时,老杨毅然决然卖掉了全部矿山股份,回家乡接手一家花生油厂。
传统的植物油竞争激烈,市场饱和。老杨的眼光盯上了更高端的小麦胚芽油和多肽。小麦胚芽油的原料就是麦麸——小麦加工面粉后剩下的废粕,当地人都知道通常情况下只能当作家禽牲畜的饲料。大名县地处河北省东南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被誉为“中国面粉之都”,而且拥有全球最大的小麦面粉生产企业——五得利面粉集团及周边市县40余家面粉加工企业,每年可提供麦麸原料50多万吨。
背靠丰富廉价的原料资源,前有高端品优、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于是,老杨果断出手,总投资26亿元先后成立了河北家丰植物油有限公司、子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生产小麦胚芽油和多肽系列产品。二者联合对小麦胚芽进行延伸开发生产,前者精炼出小麦胚芽油,后者则利用精炼小麦胚芽油后的麦粕进行再精深加工处理,提取出膳食纤维、小麦胚芽蛋白、多肽等一些列高科技产品及衍生品,确保了资源最大化的开发利用。
小麦胚芽油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套十分严格严密的质量监管体系。家丰植物油公司总经理张晓斌介绍,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会对每一袋入厂原料进行抽样检测,而通常情况下业内的普遍做法仅仅是对一个批次的生产原料进行抽测,在这方面我们是远远要比业内标准还要严格的。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抽测始终伴随着产品的生产,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立即解决,保证在标准范围内生产,确保产品品质达到国际标准。目前,产品已畅销打入英、美、澳等欧美市场。目前,公司已经先后通过了“Kosher犹太认证”、“EU欧盟有机认证”“USDA美国农业部有机认证”“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认证。
老杨算了一笔账:两家公司全部建成投产后,就可年产3万吨小麦胚芽油、12万吨蛋白粉、800万瓶胚芽油胶囊、1000万箱麦胚芽乳饮料及2.5万吨高档食品等,预计年产值可达54亿元,创利税8亿元。
大名县委书记房延生一直关注支持这个产业,他在接受采访时欣喜地说,老杨的企业除了税收,还能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仅家丰、子丰两家公司就直接安排农民工1200人就业,间接带动县域500多人从事小麦购销与运输。公司已与3万户农民签订了常年收购协议,小麦以高于市场价格每斤一毛的保护价收购,每年为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县域12万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
“不仅如此,对于当地企业来说,老杨的企业直接带动大名县及周边县镇40多家大中型面粉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解决了他们处理销售麦麸的后顾之忧。从麦麸中分离出的小麦胚芽由每吨不到1000元升值到每吨2200元,每年可为面粉加工企业增收几千万元。”房延生说。
尊重科学,依重人才,把高科技人才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老杨常说:“我这个人没文化,得找有文化的人来;我不懂科学但我能请懂的人来;我不会技术,但我能请会的人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他坚信:“企业的发展不能少了专家,有了专家才能有科学。我相信科学,原子弹可不是老百姓做出来的,是科学家造出来的。”
江南大学拥有我国食品领域中唯一的国家一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了实现让企业始终能跟紧最前沿的尖端技术,能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进行合作,杨子丰“三下江南”寻求合作,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刘元法院长和专家被杨子丰的真诚感动,签约合作,并实现了产、学、研成功对接。
为了能与中科院合作,60多岁的杨子丰在合作的前期每周或乘车或亲自驾车往返于河北邯郸和北京之间。为了能与中科院专家见上一面,他常等候在中科院大门外,徘徊在专家楼下。
心诚自然灵,功到自然成。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贵锋说:“正是因为老杨求贤若渴的真诚打动了我们。”于是,中科院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专利项目——多肽生产工艺落户到大名子丰公司,并派驻博士、研究生长期驻扎研发指导,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老杨有自己的信条:“一流的科研院所,才能有一流的技术和成果。”
借鸡生蛋,借船出海。
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老杨利用江南大学的科技专利,采用国际先进的生产技术,配置国际领先的生产设备,用小麦胚芽做原料,生产具有天然营养功能的“VE”之王——小麦胚芽油和小麦胚芽相关副产品,以及国外流行保健品原料亚麻籽油、南瓜籽油、玻璃苣油、月见草油等。
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研究单位进行技术合作,老杨针对目前我国食品工业现状,以及国际食品产业发展中表现出的最新趋势,建立了多种植物源性蛋白质和多肽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形成产业集群,建立了我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产品种类最为丰富、产品畅销全球的多肽生产基地产业园。通过关键技术创新发展替代技术和替代产品,将蛋白和多肽在保健食品、工业助剂、化学改性材料以及生物粘化剂等领域进行拓展,扩大了生物资源在食品、化学、化工和材料领域的应用范围。
他又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合作,引进高端人才、技术,投资2.8亿元,建设“中科院多肽研究院”,由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任院长,建成后可供中科院200多名研发人员使用。同时,他又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领衔的技术团队合作成立院士工作站,共同进行技术开发。
他的公司以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多肽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等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为依托,解决了高端人才和技术瓶颈,使产品研发与生产始终处于国内乃至国际同行业领先地位。
为了企业长远发展之计,老杨以股份引人才、留人才,为科技人员分配股份。他说,“我只要51%(股份)就行,其他的都给公司的各类人才!”这就使公司牢牢抓住了企业战略发展中的核心力量与技术。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多年的付出,带来回报:他的企业荣获“河北省农业产业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重合同讲信用百佳品牌企业”、“河北省信誉评价AAA级单位” 等称号。子丰生物科技公司是中科院在国内建设的唯一的多肽基地,并被中国保健协会指定为国家十二五期间建设的十大保健品原料基地之一。2014年1月,多肽产业园项目被列入河北省政府直管100项重点项目。2014年3月,河北子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河北省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企业。他本人被选为河北省人大代表,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民族企业家”“河北省创业功臣”。
回报家乡父老 共走富裕路 彰显赤子情怀
“建设家乡,回报父老”一直是老杨魂牵梦绕的不了心结。恰逢此时,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希望发挥老杨的带动作用,请他回村担任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共同奔小康。
双方一拍即合,于是2012年,杨子丰担任了大名县焦庄村党支部书记。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小喇叭”这是童年时老杨的共产主义梦想。可是,现状让他心寒:解放60多年、改革开放也30多年了,村里人还是住的低屋矮院小平房,夏热冬冷脏乱差。“我一定要让村里老少爷们上楼!一定要让咱农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老杨暗自发誓。
于是,一场艰苦复杂的新农村建设启动了。为了减轻村民的经济负担,杨子丰规定凤凰社区按照村民自愿原则,以1:1的比例以每平方米建筑价800元的低价用老宅置换入住。为进一步减轻生活困难村民负担,杨子丰又决定以原住宅按每亩地2万元的价格对入住户进行再补贴,并且免除入住第一年的水电暖费用。
寒来暑往,春秋几度,投资1.8亿元、水气电暖齐全的八栋居民楼拔地而起。老杨为这个小区命名“凤凰社区”,寓意“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祖祖辈辈千百年来住平房村民们终于鸟枪换炮,获得新生。
在解决了村民的居住问题后,杨子丰又开始为解决村里孩子们上学操起了心。2013年5月,杨子丰投资1000万元为村凤凰社区建造了幼儿园、小学、食堂和宿舍,这个小学可容纳12个班级600余人,2016年秋季可正式开学招生。杨子丰说,学校建成后无偿捐给县里,教师通过县教育局招聘委派。凤凰社区小学不仅解决了焦庄本村孩子的上学问题,而且还可覆盖周边六个村庄的孩子受惠,彻底解决了本村家庭困难特别是留守儿童上学的问题。
“他为村里办了太多的好事。”谈起杨子丰,焦庄村村民如数家珍——
投资20多万,为村里修了3000多米的水泥路并安装了路灯直通省道;
花16万元无偿为村民打了10眼机井并且全部配上水泵水管,从此村民再也不用为浇地发愁;
为减轻村民种地负担,杨子丰先后为村里买了拖拉机、播种机,小麦收割机,无偿把村里800亩耕地种收费用全“承包”了,从此村民犁种收割再也不用花钱雇人;
焦庄村居住着回、汉两个民族800多人,在杨子丰的倡导下,成立了具有焦庄特色的民族理事中心和村民议事小组,这两个组织由村长和两名副书记共同委托管理。民族理事中心在村内有固定的活动场所,负责处理村内红白喜事、纠纷调解、治安稳定等,深受回汉村民欢迎。
逢年过节时,村民议事小组还会公正评出村里的生活困难户,并议定对这些困难户和80岁以上的老人每户每人一桶油、一袋面和200元的过节生活补助;
农忙种收时节,村民议事小组又会安排专业种收队伍每亩地给予50元钱的种收费补助;
“我之所以有今天,多亏党的好政策,多亏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回报家乡,回报社会,为乡亲做点事,心里踏实。”老杨坦言。
随着对农民企业家杨子丰及其家丰公司、子丰公司两家现代企业的采访调研越深入,越发深层次地感觉到这位党员农民企业家和他的公司正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的了得之处就在于:作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负责任的党员农民企业家,他所做的不仅仅在于促进了家乡——国家级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而更重要的是他高瞻远瞩的战略聪慧,依托国家乃至在世界颇具影响的顶尖科研院所做科技、人才支撑,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通过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再加工,高效循环利用资源,走出一条可着力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之路,为未来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以及发展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与尝试,提供了可指引、可思考和可借鉴的范例。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 “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到二○二○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这一目标如何从纸上走进现实?
在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点回答“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三个关键性问题时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要“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立足当地资源,实现就地脱贫”;要“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办学条件,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杨子丰,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村支部书记、农民企业家,在他的家乡——国家级贫困县河北大名,与国家最高学府科研院所合作,依托高端科技、高端人才支撑,产学研相结合,立足本地资源,因地制宜,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再加工,高效循环利用资源节约资源的产业发展模式和致富不忘家乡,带领村民共走富裕路,对当前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是否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呢?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