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一周舆评:没有“戒尺”,难成教育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戒尺周舆评 2016-01-11 10:39:55
旧时私塾中,戒尺是必备之物。学生调皮或不用功,有被先生打手心之虞。戒尺作为旧式教育体罚学生的标志,被摒弃本不必感到可惜,但戒尺所象征的惩戒教育若被忽视、遗忘,就不是可惜的问题,而是一种可悲

旧时私塾中,戒尺是必备之物。学生调皮或不用功,有被先生打手心之虞。戒尺作为旧式教育体罚学生的标志,被摒弃本不必感到可惜,但戒尺所象征的惩戒教育若被忽视、遗忘,就不是可惜的问题,而是一种可悲。“戒”指警戒、惩戒,“尺”指尺度、标准,不论什么时代、哪个国度,这都应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周,3名中国留美学生因凌虐同学案最高获刑13年,好似一枚“深水炸弹”,震撼了教育舆论场,也是有关惩戒教育和法律教育的沉重一课。事发去年3月底,在美国高中就读的十几名中国学生,疑因争风吃醋将两名女同学绑架至当地一处公园,对两人进行殴打、剪头发、烫烟头等,致两人严重受伤。

国内类似的“校园霸凌”事件不少,涉事学生却很少被严肃追究刑事责任,轻则叫家长、警告,重则留校察看、开除。学校和家长大多不愿把事情闹大。然而,这起中国留学生凌虐同学事件,最终被美国检方定性为“酷刑绑架案”,3名主犯涉及的罪名包括绑架罪、严重人身伤害罪、暴力攻击罪等。

国内公众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此事进行了讨论和反思。众人追问最多的是:小小年纪为何会如此任性胡为,以至于目无法纪、无视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尊严?有舆论指出,这与健康人格养成教育缺失密不可分。

最近,一篇名为《什么是美好生活——哈佛75年研究报告》的文章在社交网络广泛传播。研究结果显示,“构成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富有、成功,而是良好的身心及温暖、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对此,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阎光才在媒体发文指出,“健康人格、精神、情致与意志力塑造始终处于被漠视的状态,成为我国各阶段教育最为脆弱的环节”。

信哉斯言。健康人格的养成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小学生等未成年人群体,已成年的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近日,据新华社报道,眼下正值高校就业季,简历造假、文凭“注水”的现象,竟在一些高校毕业生中成为公开的秘密:学生会干事变成主席、短期培训成名校毕业,等等。

可能在一些人眼中,简历造假只是“小恶”,大学生也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恰是这种漠视甚至纵容的心态,一直以来妨碍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有教育专家指出,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敢于简历造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即便万一被发现,也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戒。由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机制,社会上也没有统一的诚信数据库,简历造假一旦被查出,大学生顶多失去当前的求职机会,并不影响以后求职。

  其实,在各个教育阶段,惩戒教育缺失都是需要重视的问题。纵观当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多注重对孩子的智育,崇尚“孩子你真棒”式的赏识教育,惩戒教育却时常缺位。对于孩子的一些错误言行,家长、教师顾虑重重,多不忍、不敢做出适当惩戒,使得有的孩子得不到及时矫正,越来越肆无忌惮。

  日前,网络上一则“多名男子折磨一小男孩,不时嬉笑”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几名少年用树枝、鞋底抽打一男童,孩子不停痛哭,而拍摄者、施暴者嬉笑不已。打完后,几个施暴少年还把男童捆绑起来扔进水田。事发地广西灵山县新闻办后来通报:5名涉事嫌疑人最大18岁,最小14岁,已被控制。

  教育缺位,法律就要补位。有人会说,又不是在美国,几个打人的孩子应该不会有牢狱之灾。这种看似“仁慈有爱”的心理恰恰是有害的。有法律专家认为,对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无有效的干预措施,是我国法律的一大漏洞。不少国内教育、法律界人士屡屡呼吁修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进一步明确对未成年学生违反校规、触犯法律的处理程序和处罚规定。严肃、适当的问责处理,是对问题少年儿童必要的教育,是对他们真正的负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戒尺”,难成教育。(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11日第2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