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一周舆评:讨论教育要跳出“思维陷阱”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陷阱思维周舆评 2015-10-26 10:01:38
陷阱,谓坑也。穿地为坎,竖锋刃于中以陷兽也。古人对于陷阱一词的注解,可谓精辟。欺骗性和危害性,始终是各类陷阱的两大特点。  试用期陷阱就是一个典型。程序违规、超期设置、待遇打折等,一些用人单位设

    “陷阱,谓坑也。穿地为坎,竖锋刃于中以陷兽也。”古人对于陷阱一词的注解,可谓精辟。欺骗性和危害性,始终是各类陷阱的两大特点。

  “试用期陷阱”就是一个典型。程序违规、超期设置、待遇打折等,一些用人单位设定的试用期频现乱象,受到媒体关注。这其实是个老问题,但在经济增速放缓、毕业生总量持续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素的持续作用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而用人单位的强势地位愈发突出,问题也就倍加凸显。

  有人却认为,这与大学生不了解劳动法规、自身维权意识淡薄有关,并进而指责大学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缺失。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从逻辑上说,这种论调是把责任推到受害方即大学生身上,并将矛头指向大学教育。这就好比小孩的东西被偷,众人不去声讨、惩罚小偷,反而指责孩子太笨,并指责家长没教育好孩子。从事实来看,大学生们对自身应享有的权益普遍是知晓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平时也会反复强调。解决“试用期陷阱”的关键,无疑还在于加强对企业用工行为的监管上。

  其实,与“试用期陷阱”本身相比,把问题引入歧途的“思维陷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

  最近,有媒体报道“调查称农村家庭毕业生就业难,失业率达30.5%”。应当说,农村家庭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确实值得关注,政府部门、高校、用人单位等相关各方需要给予更多支持和帮扶。但有媒体却发表“宏论”,认为农村家庭毕业生“如此高的失业率,无疑是阶层固化的危险征兆”。然后,极具“创造性”地引申出核心观点:“减负正在加剧阶层分化”。文章的主要论据是,中小学生在校负担是减轻了,但众多家长却在校外给孩子增负。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让孩子得到更好的课外辅导,更容易提高成绩、考入名校、找到好工作;相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却劣势尽显。这种劣势一直延伸,就会导致阶层固化。

  学校减负、家长增负的确是减负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强调,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不做“虎妈狼爸”。

  这里有必要先厘清一下概念,减负绝非“放羊”,而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和心理负担。通过减轻过重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当然,谁都不能否认,学习不是轻轻松松的,需要学生付出很大努力。不难发现,如果减负工作得到有效贯彻落实,将有助于减弱城乡差异、家庭背景等外部条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促进教育公平。

  但在一些地方和学校,减负被曲解甚至被“念歪”了。部分家长违背减负精神,凭借自身资源优势,任性给孩子增负,希望孩子不停“抢跑”,加剧了教育不公平。应当说,这是减负工作在执行层面出了问题,绝不能因此质疑减负政策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当然,要将减负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评价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总之,减负与社会阶层固化不是同一个层面的问题,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强行将二者牵扯到一起,是荒谬的。

  上文提到的“虎妈狼爸”,同样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其实质也是一种思维陷阱,即让一些家长误以为棍棒式教育和高压手段有助于孩子成长成才。其实,个别“虎妈狼爸”的孩子虽进了名校,但孩子考进名校真的是一味逼出来的吗?孩子自身天赋、父母的影响、名校录取规则等诸多因素均有不同,能一概而论吗?

  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因为很多教育现象不是简单、孤立的存在,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如果把一些社会问题都归咎于教育,“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那就是跳出一个思维陷阱,却又陷入另一个思维陷阱了。(杨国营)

    《中国教育报》2015年10月26日第2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