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乡村教育:别因“钱紧”困住乡村教育前景
“现在乡村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在教师编制和公用经费拨付上的政策是一样的,而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成本比非寄宿制学校要高得多。因此,乡村学校中,经费最短缺的是寄宿制学校。”湖南中部某乡村学校的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
这位副校长一一列举了寄宿制学校的各项开支:寄宿制学校与非寄宿制学校相比,一般每天要多3—4节早晚自习课,以每学期20周,每节课补助辅导教师15元计算,每个班每学期就需要4000余元,12个班的学校,需要近5万元,占了公用经费的十分之一(每生每期公用经费800元)。因为学生晚上在学校寄宿,还要聘请两名生活教师(男女生各一人),每学期要1.2万元。
“水电费增加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而污水排放和学生生活垃圾的处理更是学校非常头疼的问题。直接排放污染大,周边村民有意见,焚烧垃圾也不允许,可不焚烧又没有地方填埋,一学期下来,学校的垃圾堆得像座小山一样。这些费用加起来,一学期又是1万多元。”这位副校长说。
而撤点并校时,很多乡村学校其实不具备寄宿条件,各种学生生活设施都比较简陋,为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每学期用在设备设施添置和维护维修上的费用更不容小觑。
这样一学期下来,公用经费的20%都用在了寄宿制管理增加的成本上,其它支出捉襟见肘就不难理解了。有些学校还有食堂工友和门卫岗位的增加(或补助增多),这也会增加寄宿制管理的成本。
乡村灾后重建学校养护费谁出?
在四川“5.12”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让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乡村学生也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着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设备。灾后重建,被灾区群众赞为“一步跨越30年”。
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地震重灾区的绵阳市某县乡村学校却出现了“有人修,无人养”的情况:冲水厕所变成旱厕,食堂天然气灶变成柴灶、煤灶,教学设施设备损坏严重,标准400米塑胶运动场因为年久失修,地面老化,被泥淤塞。
一位乡村学校校长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学校是灾后援建的,援建方给学校提供的是最好的设备,但这些设备也给学校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学校每年可供支配的公用经费不到30万元,而学校每年仅支付电费、损坏设施更换费用就超过20万元。“因为学校不通自来水,援建方就给学校建了一套无塔变频抽水装备,这套装备一个月所耗电费就高达1万多元!”
该校一位老师向记者反映,他们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领着学生提水,保证冲厕所的用水;没有保洁人员,就需要老师和学生花很长时间来打扫卫生;现代化的食堂因为烧柴烧煤变得乌烟瘴气。
校长无奈地说,没有维护经费,条件越好,给农村学校造成的负担也越大。更为严重的是,该用的设备不能用,学生并不能从中受益;没有维护,这些最好的设施设备又逐渐老化、损坏,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我们的运动场建成费用是600多万元,没有养护,现在严重老化了,被泥淤住了一大半,让人痛心啊!”
“行百里者半九十”。条件再好的学校,缺乏管理和维护,也会变成一个“空架子”,师生反受其累。这位校长希望,相关部门对乡村灾后重建学校的养护问题引起重视,让援建资源能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