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调查:信息化壁垒成制约
双向转诊变单向:上得来,下不去
在规划的理想状态下,社区医院应该承担起预防、科普、保健以及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分流大医院患者,缓解就医压力。如果患者病情超出其诊断压力,则转诊到上级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下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这就是分级诊疗工作中,常常提到的“双向转诊”。
以西安市为例,在各城区成立的多家医联体中,双向转诊已经成为大力推行的工作。如西安交大一附院、西安市第一医院都开辟了“绿色通道”:病人首诊在社区,且社区医生无法治疗时,可由医生开具转诊单,通过电话联系,免预约、挂号和排队,优先进入医院看病治疗。
但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由于双向转诊采取自愿原则,现在双向几乎变成了单向转诊。“病人都是乐意上转,因为上级医院医疗条件好。但转上去就很难再下来了。”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坦言,“病人一般在哪里看病,就要等到治愈才会出院,情愿多花钱也不愿意折腾。”
在一家三甲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里,医生劝说病情已经稳定的张女士转去社区康复治疗,但她态度很坚决,“好不容易才在你们医院有了床位,绝对不下去。”还有一些病人认为,“我在这家医院做了手术,医生就要对我负责。如果转出去,出现问题了该找谁?延误了病情怎么办?”
对此,很多医生也表示无奈,“我们后面还有很多危重病人等着病床,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强制病人转诊,因为现在还没有规范,病人医治到哪种程度就可以下转,为了避免转诊过程中出现医疗纠纷或医疗安全问题,我们也就只能做到建议这一步。”
除了病人的观念难以扭转之外,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而言,一方面严重缺人,一方面工作量大,承担着为服务辖区人口建立健康档案、65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儿童接种疫苗等工作。因此,有些社区卫生中心对于门诊并不“积极”,直接告诉病人“看不了病”,将病人推到了上级医院。
“推行双向转诊,不能一蹴而就。”在刘庆看来,从他们建立医联体后,就花费了大量精力做这项工作,印宣传册、组建交大一附院健康宣教专家团,到社区开展宣传活动,“就是不断告诉大家,什么是分级诊疗?流程是什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便利?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医疗信息化壁垒制约,何时搭乘“互联网+”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不论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二级、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制约分级诊疗的一个问题——医疗信息系统不对接。
就目前而言,各大医院都有自己的信息化系统,采取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西安市第一医院等多家医院都已经实现了预约挂号、支付宝付款等措施。但这些信息系统也均为局域网,仅限于医院内部使用。
“各级医院之间信息不对接,病人转诊后信息需要重新复印、输入。在社区看病时输入的信息,三级医院看不到。”一位三甲医院分级诊疗工作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常见的情形是,要转诊社区会直接和相关科室电话联系,缺乏信息化平台记录详细的转诊人数。有时候我们手动统计的人数,医院的科室看了后就说,你们怎么少算了这么多?”
除此之外,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滞后,除了简单的挂号、收费、取药之外,并没有做到信息化管理。
在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从上到下堆满了社区居民健康档案,3位工作人员除了填写纸质档案外,还需要将其输入到他们建立的“全科诊疗系统”。
要将十几万服务人口的信息录入进去,可以明显看出工作量的巨大。但在中心主任朱洪彬看来,这项工作非常有必要,“通过信息化建设,看病更加规范了,病人就诊、用药、健康档案一目了然。”
目前这里管理高血压糖尿病患者10714人,高血压规范化管理为85.38%、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为81.29%;摸底统计65岁以上老年人有9114人,建立档案8769人,建档率为96%;不过朱洪彬也有一些遗憾,这些信息暂时只能在中心看到,并不能对接上级医院。
面对这些问题,交大一附院也在积极搭建“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希望尽快和社区、二级医院进行联网,抓取居民健康状态,进行有效跟踪管理。
目前已经有大量互联网技术运用到医疗卫生系统,如远程会诊服务、在线诊断、家庭康复等多种形式。但如果能够加快信息化建设,搭建出互联网大数据平台,通过有效地观察监测,建立线上线下结合,构建一个协同医疗和健康服务的社区平台,也能有效推行分级诊疗工作。(记者 许梦婷 )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