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特色文化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市场空间潜力大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力大特色文化一带 2015-08-22 11:49:58
瑞丽玉石市场,内地顾客与缅甸商人进行交流。云南文博会上手工艺人正在现场刺绣。本报记者 陈恒摄精美的手工技艺引起观展者驻足围观。本报记者 陈恒摄云南陶艺展品引人入胜。本报记者 李慧摄  近年来,云南

  3.如何以文化产业为载体实现对外交流?

  27岁的缅甸仰光人昂苗明并没有上过学,但如今他却在中国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做着国际翡翠生意。在姐告玉城的“早市”,昂苗明有自己的店铺和摊位,他基本上已经是一个瑞丽人,用的是中国品牌的手机和移动网络,只在过节时才回趟缅甸老家。

  “瑞丽是一个国际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这个城市中,本地人、外省人和外籍人基本是各占三分之一,甚至还出版了缅文的报纸。”在瑞丽,来自缅甸的翡翠毛料经过精细加工,成为广受华人世界欢迎的艺术品,畅销内地以至于港台甚至更远。

  2014年,瑞丽国家重点开发开放实验区珠宝玉石产业从业人员已经超过8万人,交易额达到105亿元。随着贸易的往来,到德宏来经商、务工的外籍人员已经有8万人,嫁入的“缅甸新娘”也有11000多人,在边境学校上学的“小小留学生”达4600多人。“这些孩子在我们国家学习汉语,为的是将来在我们这里更容易找到工作。”德宏州瑞丽市宣传部长排云祥告诉记者。

  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缅甸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中国·老挝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

  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李炎表示,通过西南方向的“一带一路”,从昆明延续下去沿线连接对接的都是关系密切的村、站、城市和大型城市。每一条线延伸过去,不仅是物资和经济之间互相的交融,而且更多的是文化和人文之间的交流,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沿线沿边之间的跨境民族所构成的文化纽带,可以形成未来众多服务性经济的发展。

  链接

  云南五大特色文化产业门类

  近年来,云南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打造“金、木、石、土、布”5个特色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

  “金”就是金银铜锡工艺品产业。依托丰富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重点发展以斑铜、斑锡、乌铜走银、银器及银饰制作、民族刀具生产等为主的金银铜锡工艺品产业。

  “木”就是木竹藤草工艺品产业。利用得天独厚的植物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重点发展木雕工艺品和竹编、藤编、草编工艺品。

  “土”就是陶瓷泥塑工艺品产业。深入挖掘和整合陶瓷传统工艺,提升文化附加值,重点发展以建水紫陶、华宁釉陶、尼西黑陶等为主的云南特色陶瓷产业。

  “石”就是珠宝玉石和石雕石刻石材产业。以翡翠、黄龙玉、祖母绿、南红玛瑙、碧玺等珠宝玉石和景观石、观赏石、奇石、石砚为主,重点发展石雕石刻石材工艺品。

  “布”就是染织刺绣布艺品产业。立足云南民族染织刺绣悠久历史,重点发展彝、白、哈尼、傣、傈僳等多民族刺绣以及扎染、蜡染、织锦等布类工艺品产业。(李慧整理) 云南部分地区特色文化产业

  保山珠宝产业

  保山依托翡翠文化发源地、黄龙玉原产地、南红玛瑙主产地、围棋永子起源地和珠宝加工集散地优势,加快珠宝产业发展,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翡翠、黄龙玉、南红玛瑙加工、经营商户已达1万余户,从业人员6万余人。

  迪庆特色文化

  迪庆独克宗古城、香格里拉文博中心、印经院文化旅游区、德钦阿墩子古城、叶枝同乐生态文化村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全面启动建设,扶持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企业,以民族刀具、银器、木制品、陶制品等为代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初步形成。

  普洱文化旅游

  近年来,普洱实施文化引领工程,提升旅游文化内涵,重点打造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澜沧哈列贾乡村音乐小镇、宁洱那柯里“普洱艺术村”、普洱绝版木刻创作产业基地、黑陶文化产业基地建设等文化产业项目,同时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开通边境旅游线路,加快边三县茶祖历史文化旅游、茶马古道遗址公园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旅游总收入大幅提高。

  曲靖农村文化

  近年来,曲靖农村文化产业稳中求进,2012年,全市农村文化户有1600多户,从业人员1.2万人,年演出场次20余万场,年经营收入近1.5亿元,其中,以陆良、俞寿洪的橄榄演艺公司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户已实现公司化运作,年收入400多万元,农村文化户成为增收致富、转移剩余劳动力、增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德宏州葫芦丝文化

  近年来,德宏州大力发展葫芦丝经济,实行“公司 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加大葫芦、紫竹种植力度,扩大种植范围,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积极扶持葫芦丝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市场主体,壮大葫芦丝产业发展队伍。2014年,全州共有专门的葫芦丝生产制作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两家,民间作坊70多家,专业的葫芦丝演奏教授人员约300多人,通过葫芦丝专业8级考试认证的200余人,现已注册了“古歌”“勐养江畔”“哏德全”“南甸”“南天丝竹”“哏氏”“傣家”7个葫芦丝品牌,全年葫芦丝生产量达8万多支,销售收入近1000万元。

  红河建水县紫陶文化

  建水紫陶始于清代中后期,集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于一身。近年来,建水紫陶产业呈现迅猛发展趋势,2014年,建水紫陶产业产值达3.5亿元,紫陶企业329家,从业人员6000多人。紫陶产业成为建水极具潜力和极富文化特色的产业,成为建水县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文山西畴县刺绣文化

  西畴县刺绣产业走上园区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之路,在发展中该县在兴街镇建设刺绣文化产业园,建设刺绣生产加工区、刺绣商业区、刺绣博物馆、刺绣主题酒店、刺绣文化长廊、刺绣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刺绣休闲体验区、刺绣文化主题公园等重点区域。在兴街镇,原来只用作背婴孩的背带绣品,如今已发展到坐垫、头饰、衣服、挂件等高端精品,产品远销越南、老挝、缅甸、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目前西畴全县绣女达3000多人,年产值3500多万元。 (李慧、陈恒整理)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