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深深怀念牺牲的好兄弟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知青兄弟照片 2015-05-06 10:11:52

    刘永昌拨弄着曼陀铃的琴弦,摆拍下了这张照片。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煎熬。

    有人熬过去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有人没熬过去,后来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如今他们老了,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对于那段岁月,他们会抱怨,会遗憾,当然更多的是难忘和自豪。

    五四青年节前夕,西部网记者走访了多位知青,一边翻看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边听他们讲述那段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作者:敬泽昊 彭芬

     1969年春天的秦岭乍暖还寒,因为有知青从城里带来了照相机,刘永昌便借来了同队知青的曼陀铃,让人帮着拍下了这张照片。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骨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臭美”的想法。在天地山水之间,灿烂的笑容配上时髦的曼陀铃,照片也被取了一个非常诗意的名字——曼陀铃弹给流水听

    “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个大歌星”

    在刘永昌的记忆中,公社里弹奏曼陀铃最棒的当属一位名叫陈建安的知青了,是一个音乐天才——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音,又精通多种乐器,“如果活到现在,肯定是个大歌星。”

    从小学一直到高中,刘永昌和陈建安就在一个学校,但真正的交往,还是从1968年10月一起到当时的宝鸡县颜家河公社下乡开始——两人被分到一个大队,当地艰苦的条件,让初来乍到的二人,和其它三名知青不得不挤睡在一张小土炕上,而每天晚上的卧谈则让关系亲近了不少。

    乡下的岁月很苦,繁重的劳动和迷茫的未来,在体力和精神两个层面,锻炼着这些来自城市的青年。在那种环境中,陈建安带来的乐器和他的歌声,则成了知青们业余生活中最好的调剂。

    “陈建安的歌声,能让满房子的人笑得肚子疼,也能把一群大老爷们弄哭。”刘永昌说,他至今还保留着一本手抄的《外国名歌200首》的曲谱,这是他从陈建安那里抄来的,在当时算“靡靡之音”。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刘永昌刚刚开始跟着陈建安学弹奏曼陀铃,渐渐的也能简单的弹奏一些曲目了。但令人遗憾的是,在1970年的一次劳动中,陈建安却永远地离开了。

    知青抢救国家财产牺牲 遗体飘至百里之外

    在乡下呆久了,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便成为了刘永昌那一代人普遍的焦虑。“从1970年开始,便有单位来公社招工,每个人都希望通过招工,尽快离开这里。”

    陈建安用音乐,给知青们贫乏的下乡岁月增添着愉悦,但他自己却在当时默默地承受着委屈。作为知青中的优秀分子,却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在第一次招工中便被无情淘汰。

    那是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年代,各种大型工程,更多还是依靠着建设者们“不怕牺牲”的精神完成的。比如陈建安,在写了决心书后,便接过了工地的重担。

    1970年9月2日,参加颜家河水电站建设的陈建安,为抢搬河对岸的电线杆原木,牺牲在了暴涨多日的渭河大水中,时年21岁。一周后,他的遗体才在一百里之外的宝成铁路大铁桥下被发现。 [page]
 

刘永昌万万没想到,自己和陈建安的首次合影竟然是和他的遗像拍的。

    遗憾没有多拍照片 遗像竟成首次合影

    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刘永昌所在的公社保留了许多照片,在多年之后也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但令人遗憾的时,这些照片中,关于陈建安的并不多。

    “总觉得有的是机会,就没和建安多拍过一张合影,没想到首次的合影竟然是和他的遗像拍的。”刘永昌说。

    这张拍摄于1971年春节的合影,是刘永昌等公社知青在慰问完陈建安家人后拍摄的。

    一面题有“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的锦旗和陈建安的遗像,被他父母捧于人群正中。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