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磨练出的意志是一生的财富
离开公社前,林广海特意找人拍下了劳动的照片留念。
这两张黑白照片是林广海在离开宝鸡坪头公社前,特意找人拍下来留念的。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煎熬。
有人熬过去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有人没熬过去,后来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如今他们老了,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对于那段岁月,他们会抱怨,会遗憾,当然更多的是难忘和自豪。
五四青年节前夕,西部网记者走访了多位知青,一边翻看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边听他们讲述那段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作者:敬泽昊 彭芬
照片的主人名叫林广海,在1970年下半年,作为当时的宝鸡县坪头公社最后几名离开的知青,他特意找人拍下了这两张照片留念。第一张纯粹是摆拍,身背竹篓手持锄头,这是他自1968年下乡以来,最常见的造型。另一张则是在住了两年的房子前留影,其实那只是村里的仓库,因为知青来了才改造成住房。
“只要能离开去哪都行”
“我当时就觉得,只要能离开这,去哪都行。”林广海坦承,焦躁和不安,贯穿了他知青岁月的后半段,特别是身边的知青一个接一个地离开,让这些情绪更是到达了顶点。
那个年代,知青最好的出路无疑是当兵,其次便是去一些大的国营工厂。但糟糕的家庭出身,让林广海和这些机会无缘。
当时,和林广海同队的其它六个知青,有三个当兵入伍了,两个进了宝鸡的国防企业,还有一个托关系转到西安下乡,最后进了手表厂。而他还只能呆在秦岭山中,羡慕着别人有了一个好归宿。
“恰好有一个宝鸡的建筑单位来招人,他们一不调档案,二不查家庭出身。一拍即合我便和他们走了。”林广海说,那个年代恰逢三线建设,宝鸡地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把林广海招走的这家单位负责修路架桥,干的都是苦活累活,但对于他而言,离开便是最好,更何况在这家单位还能填饱肚子。
“农村本来就困难,又多了这么多知青来分口粮,吃不饱饭太正常不过了。”林广海说。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