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科研经费的习惯性浪费
经费支出的计划性强弱依赖于预算管理制度。虽然我国近几年一直在推进和加强预算管理制度,但实际效果还不如人意。往往,一旦项目立项成功,经费一旦下拨,除了少数类型的大项目会严格一些以外,基本无人关注预算管理,即使以严格著称的973,也不过是中期检查一下预算执行情况,根本起不到严格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不能靠上边来查,而是要靠各个项目承担单位自律,上级部门要检查的不应该是一个课题组或一个项目,而是要监督约束一个单位。举个例子,我朋友在新加坡一个国立研究所工作,他说他们所长招待来访客人,只能按一个主人招待两位客人的比例报销招待费,超过就必需向财务说明原因。就是说,单位负责人也要严格遵守预算管理制度。另一个例子,购买仪器时必需向财务解释必要性,财务有权否决,即使这是你名下的经费,也不能随意购买。在较好的制度里,财务不只是一个报销和记账的地方,而是管理资金流向的地方,如果财务的职权里不包含监督花钱的部分,那就做不到严格预算管理。由于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造成的浪费是找不到责任人的,也可以称之为系统性浪费,必需先解决系统问题才能减少这部分浪费。
重复支出造成的浪费来源于重复投资,重复投资来源于科技资助渠道的不透明性。科研大牛们往往一个主题多渠道申请经费,各种渠道加起来的经费往往远远超过实际所需,造成经费资助效率低下。比如,国防科研方面,科工局投入的项目经费大多数已经在型号研制经费中包括,再投入就是重复投资。再如,973计划和国家基金在很多地方有重叠,重叠部分对于财政来说也属于重复投资。重复投资一定会产生重复支出。由于各个部委的经费计划都自成体系,彼此信息不透明,对社会更不开放资助过程信息,重复投资则成为不可避免。这部分浪费属于渠道性浪费,要想减少,就要打破经费投入渠道之间的壁垒。
个人是科研的主体,在上述两种浪费的长期影响下,部分人会逐渐养成浪费的习惯,失去节约意识。很多人认为国家投入的钱不花白不花,既然预算管理要求必需按计划花钱,那就没必要节约,但预算管理的目的是让大家有计划有节制地花钱,不是鼓励浪费。尤其在那些不缺钱的机构,大手大脚确实已经成为某些个人的习惯。比如,非乘飞机不能出差的大有人在,但也有所长从太原去北京还是坐二等座动车,让人感动,将经费投入到科研环境的改善远比投向民航更有意义。再如,实验室里超量购买原料、设备、办公用品等。这部分浪费属于“水滴石穿”的性质,看似不起眼,只要基数大,积攒起来是个非常大的数字。
在全社会浮躁的情况下,很多科研计划都是匆忙上马,在执行过程中问题不断,于是在“民主决策”的旗号下,为了所谓研究进度和决策效率,大量开会,这又造成很大的“效率”性浪费。片面地认为只要交通工具的快速就意味着效率,而忽视了计划有效性在效率中所起的作用,拍脑门子组织的会议除了浪费经费,不会有实际效果。我最反感的就是临时改变计划和突如其来的会议,让人疲于应付,但却毫无实效,究其原因,仍然是官本位所致。那些好大喜功的官员,难道不会算账吗?
总之,当人人认为国家的科研经费会持续增加或者保持在较高投入水平的时候,不优化科研投入制度和严格预算管理制度,就会造成构成复杂的习惯性浪费,结果就是高投入,低产出,甚至无产出,后果很严重。一旦浪费成为习惯,大家过苦日子的时候就不远了,社会的事情永远是物极必反,大笔经费投入后坐等大家浪费的“好事”绝不会长久。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