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不能凭“感觉”下刀
“取消高考穷人占不了便宜,还是有钱的当官的占便宜,所以不能取消,但要改革。”教育部长袁贵仁的这句话,怕是昨天网络上转载最多的“两会语录”之一。
近些年社会上改革高考制度的呼声很高,一个比较激进的调门儿就是“取消高考”。很多建言取消高考者,大概是因为对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有着切身之痛,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便陷入重重应考的漫长跋涉直至高考,天真烂漫的童年枯萎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中。凭感觉,把这笔“恶账”记在高考制度头上,似乎理所当然。
“有感觉”当然很重要。正因为很多人有这样的感觉,应试教育的弊端才引起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教育改革的议题才得以从民众诉求成为官方态度。但改革仅凭感觉,止于感觉,恐怕失之草率。
感觉现有的高考制度有问题,是对的;凭着这种感觉就认为应该取消高考制度,显然不够慎重。感觉,可以帮我们探到改革的需求和方向,但改什么,怎么改?需要顺着感觉深究下去,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如袁部长所言,“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涉及到千家万户,涉及到每一个孩子。如果建议被采纳,后面就是一批孩子受益;也可能弄错了,一批孩子受损失。哪个孩子都伤不起。”
这番话容易被当成不积极改革的推诿之词,但相信每一个过来人,都能体味这份慎重背后的用意。都看到了目前的高考制度不够理想,但也要看到,在当下中国它仍然不失为一个公平的选才制度;也要想到废了它,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社会诚信缺失的环境中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通过改革设计一个更加科学的高考制度,而不是废除高考制度。
当然,教育改革的命题,远不止高考。当下中国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首先恐怕还不是应试教育的问题,而是如何使更多的孩子平等享受教育资源,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凭着“感觉”走,容易使改革扎偏刀。改革需要探索,允许有误差,但不析原委、不问前路的盲目改革,是不可接受的。尤其是教育改革,不能拿民众切身利益和民族未来当“小白鼠”。改革一旦出现反复,最终消耗的是民众对改革的热情,从而反感改革,甚至反对改革。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