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们用科技手段培育有机产品”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我们科技手段培育有机食品 2012-10-22 10:03:28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变得更丰富、更健康,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蔬菜、放心肉等已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变得更丰富、更健康,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蔬菜、放心肉等已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请关注——

    十年前,只有少数人对饮食健康引起重视,渐渐开始寻求健康主题;十年后,更多的老百姓知道选粮食要选当年的,蔬菜要吃有机的。

    十年前,大多数人买肉还都去菜市场,看着新鲜也许就买了;十年后,老百姓更喜欢去大超市,肉是按部位卖的,肉馅肥瘦分开,一张口就吆喝起来“生态猪”。

    在过去的十年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饮食习惯。百姓餐桌上的食物变得更丰富、更健康。人们从追求蔬菜品种和数量向追求质量过渡,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蔬菜、放心肉等已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

    有机食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走在北京国贸地区大街上的人不仅仅拿着时尚杂志、背着名牌包,手里也许会挎着各式各样的菜篮子。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的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经常在这里举办。

    记者看到,市集上的有机产品品种十分丰富,您还可以免费品尝。不少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利用周末逛逛市集,购买新鲜的有机食品。“我带孩子来过很多次了,她最喜欢喝有机酸奶。”周女士告诉记者,她觉得这里卖的食物非常新鲜健康,一家人过来还能享受周末时光。

    在一家名为归原有机奶的展位前,记者见到了总经理侯学军。他介绍:“我们的牛奶全部来自养殖场内自有的700头有机奶牛,日产奶量3吨。奶牛的饲料来自于北京延庆野鸭湖周边2.5万亩的有机饲料地和内蒙古白旗1.5万亩的有机牧草地。”

    中国农大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王增利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有机奶的原料处理,主要技术集中在挤奶环节,包括药浴、乳质快速分析、快速降温等。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区域、不同品种,在技术选用的时候会有很大不同,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适用的技术。比如有机奶的牛种选择,黑白花奶牛使用有机方式饲养后,乳蛋白会略有降低,改用乳蛋白含量较高的娟姗牛,虽泌乳量降低,但牛乳品质却得到了提升。”

    “现在下地干活儿已经不用旧方法了,如今讲究无污染,我们也学着用科技手段培育有机产品”,农户王申福告诉记者,自己从事有机农业,经常参加这个市集,他卖的玉米、鸡蛋特别受欢迎。

    中国种子实现“飞天梦”

    十年前,我们在品尝台湾热带水果的时候一定想不到,十年后的今天,台湾的芒果、香蕉、菊花、梅花、兰花、马祖、金门和澎湖的一些特产和林木树苗会“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两岸开辟了农业交流的新天地。

    “太空樱桃番茄,含糖量高达13%,与柑桔含糖量相当,口感鲜甜,可当水果食用。太空玉米种子能结出6—7个玉米,有5种颜色,而且味道更好。”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据了解,太空育种也被称为航天育种,就是将农作物种子或试管种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无法模拟的环境(高真空、宇宙高能离子辐射、宇宙磁场、高洁净)的诱变作用,使种子产生变异,再到地面选育、试种,最终培育形成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的技术。

    自1987年以来,我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先后进行了10多次搭载,有1000多个品种的种子和生物材料上天,培育出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花卉、微生物菌株等400多个太空品种。中国农业继地球农业、海洋农业后,太空农业将成为新的农业领域。中国的科技工作者让梦想成为现实。

    2006年9月,我国成功发射“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总共搭载9大类、2020份生物材料,标志着航天育种工作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孙乔博士说:“航天育种产品从1998年第一个水稻品种问世,到2010年全国有111个农作物品种通过省级以上项目的审定。”十一五“期间累计应用了4700多万亩,粮棉油增产15亿公斤,增加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

    迈进“精确育种”新时代

    这十年来,在种业科技创新方面,我国种子资源丰富,杂交水稻、转基因抗虫棉、双低油菜等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玉米、小麦、蔬菜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育种产业的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培育出了一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全面进步。

    2010年科技部、农业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启动建设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五个中心”之一,良种创制中心的成立为提高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和种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良种创制中心成立以来,创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多种作物的全生长cDNA文库以及大量水稻、油菜新基因的全长cDNA等资源。未来十年,良种创制中心将实现中国主要作物由“经验育种”向“精确育种”的战略性转变,创新生物种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快速批量化培育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

    科研成果进入市场,农业企业功不可没。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宋维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过去的十年是籽种产业发展壮大的十年,种业企业迅速发展,新型种业体系逐步建立,转化了一大批种业科技成果。”据介绍,大北农集团成功实践了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面积推广种植。

    在谈到农业科技服务的发展情况时,北京市农村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主任许勇表示:“我们一方面加强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融合,让企业参与到新品种开发的过程中来,这是十年来我们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另一方面,进一步着眼于研发育种平台技术,告别‘拿来主义’。”(记者 史诗)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