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灾害,我们不能“中场不设防”
科技日报记者 李大庆
地震、洪水、雪灾、泥石流……各种自然灾害近年似乎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关注。“为什么近3年来我国连续发生3起死亡千人以上的严重自然灾害?”在今天闭幕的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济大学等单位主办的2010城市地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高建国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
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南方冰雪,相信3年来这些词会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高建国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巨灾时间和特点进行了分析:1950年至1976年是(人)死亡大、(财产)损失小阶段,1977年到2004年是死亡小、损失大的阶段;这后一阶段本以为会进入一个“死亡小、损失小”的阶段,但自2005年开始,我国发生的巨灾又增加了,死亡大、损失也大。
高建国指出,这些年,积累、发展和创造的社会财富,都被这一次次的自然灾害毁坏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本应让人具有更强的抗灾能力,然而,一次次灾难的袭击,都是悄然无声地逼近我们,都是在我们丝毫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情况下发生了。
“天灾总是在人们将其淡忘时来临。”高建国引用日本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寺田寅彦的这句名言提醒人们。
“中场设防”及早化险
面对灾害,我们人类有四道“防线”:预防、预测、救灾、重建。其中,预防是第一道防线。然而中国人“太不重视灾害预防了”。高建国说许多领导对待自然灾害都是像踢足球一样,“不守中场,只守后场”——球到门前了才忙于应付,而根本就想不到在中场设防,及早化险。
高建国在论坛上讲起了“曲突徙薪”——一个防灾者不受欢迎的故事:客人见主人“其灶直突,傍有积薪,有火患”,主人置之不理。后来火灾真的发生了,邻居帮助救火。之后,主人重谢救火者,而怠慢最初的献言者。这不是寓言,是还在发生的事实。
防御灾害的功效不仅仅是“事半功倍”。高建国说,1989年有一篇文章获得了地质矿产部防治地质灾害征文的一等奖。文章提出了“灾害防御的十分之一法则”: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分析,防灾投入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可达到投入1产出10的效能。“比如,黄河在1949—1989年间投入50亿元用于堤防建设。如果没有这些投入,按照‘二年三决溢’的规律,发生洪水可能产生500亿元的经济损失。”
这样的例子还有:宝钢建设之初用土石填高1米,耗资1000万元,多次灾害无恙;而深圳罗湖区建设之初未听取专家建议花费1000万填高1米,结果1993年暴雨导致损失13亿元。“那可真是高1米免灾,矮1米遭灾啊!”高建国不无感慨,早期不设防,灾害来了不惜一切代价救灾救险,我们许多地方的领导是“有钱买棺材,没钱买药”。
目前,在甘肃舟曲泥石流发生地,依然还有许多人在救灾救险。然而谁能想到,舟曲在上世纪50年代“森林覆盖面大,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平衡,空气清新湿润;以后由于大面积开荒、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其森林覆盖率从最初的67%下降到现在的20%。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高建国说,正可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滥砍,后人遭殃”。(科技日报上海8月25日电)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