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已形成完备体系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完备体系形成研究 2012-06-28 09:32:14
记者6月26日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已实现安全运行10万小时。藉此,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已形成完备的学科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大批具有国家需求背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在国际核物理界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科技这十年

中国科技网讯 记者6月26日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获悉,该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已实现安全运行10万小时。藉此,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已形成完备的学科创新体系,并取得一大批具有国家需求背景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在国际核物理界的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坐落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国家实验室,是我国低能核物理研究基地。作为实验室的主体设备,HI-13串列加速器于1986年建成,20多年来为国内外50多个研究机构、几百个课题提供了从氢到金40多种离子束流,累计提供实验束流超过8万小时。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串列加速器上开展的关键核数据测量为我国评价核数据库提供了实验数据,其中快中子激发函数测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核装置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应用加速器质谱方法测量了中太平洋海底多金属结核10Be剖面分布,提供了海底资源生长年代和赋存规律的重要依据,为我国获准中太平洋C—C区海域30万平方公里海底资源的开采权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串列加速器上合成了新核素90Ru,结束了中国人在发现新核素上的历史空白。

进入新世纪以来,HI-13串列加速器更是面向国家科技创新的重大需求,在核物理基础研究、核技术应用研究、核数据测量与评价研究,以及高自旋态、核效应分析和辐射生物等研究领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作用。

20多年来,串列加速器实验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8项、国防科学技术奖25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11篇,其中SCI收录639篇。如今,该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中心和高级核科学研究人员的培养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核科技高级人才,并与来自国内50多家研究单位和美、英、韩、日、俄、德、意等国的科学家开展合作研究,建立了良好的国内国际合作关系。

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和国防科技各领域的需要,促进核物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串列加速器升级工程于2011年4月28日正式开工,计划在2014年4月建成世界上首台100MeV紧凑型回旋加速器。同时还将积极引进超导直线加速器和多粒子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建设先进放射性核素装置等终端设备,促进串列加速器综合科研能力提升。这些项目的建成和应用,将开拓核物理研究的新方向,满足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需要和核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实现核物理与天体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加速器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发展。(记者付毅飞)

《科技日报》(2012-06-28 一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