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关系民生根本,是各级政府部门着力所在。频频出笼的天价商品,不仅刺痛了大众的眼睛,也触痛了社会民生。3月22日,某媒体曝出西湖龙井头茶一斤18万元的天价,使淡泊清新的茶叶也比肩茅台,进入奢侈品行列。天价商品之所以接二连三出现,恐怕不只是噱头,实有其微众的消费市场,说到底必定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种远离大众接受程度的价格标准,所刺激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神经,更是社会的病灶。
在人们的生活一步步得到缓慢改善的时候,这些横空出世的天价刺痛了大众的眼睛,也刷新和颠覆了人们对价格的认知。天价商品之所以接二连三的出笼,恐怕不只是噱头,实有其微众的消费市场,说到底必定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那么,看看这些“天价”的背后,是什么必然性在支撑着,天价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近日,一种陕西本地生产的香烟以5600元一条的价格进入大家的视线,记者在朋友手中见到这种香烟,并无非常特别之处,简洁的类似牛皮纸包装,比一般烟盒略微扁些,在烟盒的中间底部有一抹鲜红标志。然而其昂贵的价钱却让人不得不高看一眼,究竟烟里放了什么能卖到如此高价呢?
据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这种香烟名叫“好猫——天赋”,这种烟属于陕西中烟自主研发,没有任何添加剂,烟叶采用了自然醇化上乘最优质的烟叶,烟叶的分拣、包装全靠人工完成,一盒烟的生产几乎要花费半天时间,最初只生产了两根,到现在也只是实验室生产。至于价格,虽还未正式上市,但已经炒到5600元的高价。
物价关系民生根本,是各级政府部门着力所在。频频出笼的天价商品,不仅刺痛了大众的眼睛,也触痛了社会民生。3月22日,某媒体曝出西湖龙井头茶一斤18万元的天价,使淡泊清新的茶叶也比肩茅台,进入奢侈品行列。天价商品之所以接二连三出现,恐怕不只是噱头,实有其微众的消费市场,说到底必定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这种远离大众接受程度的价格标准,所刺激的不仅仅是人们的神经,更是社会的病灶。
40万元,不再是一套小户型房子的价钱,也不是一辆高档轿车的价钱,而仅仅是西安九锦台商业住宅小区的一个车位;
10万元,不是抚养一个孩子长大的费用,而仅仅是曲江一所妇产医院坐一个月子的花费;
4.5万元一年的学费,上的不是名牌大学,而是西安曲江一所普通的民办幼儿园;
一个冬季的取暖费要花费万元,一两茶叶动辄飙到上万元,一条香烟可以卖到5600元,一只应季的大闸蟹是一克黄金的价钱,一块墓地标价是人们住房平方米单价的五倍!
……
在人们的生活一步步得到缓慢改善的时候,这些横空出世的天价刺痛了大众的眼睛,也刷新和颠覆了人们对价格的认知。天价商品之所以接二连三的出笼,恐怕不只是噱头,实有其微众的消费市场,说到底必定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那么,看看这些“天价”的背后,是什么必然性在支撑着,天价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天价商品,你从哪里来?
近日,一种陕西本地生产的香烟以5600元一条的价格进入大家的视线,记者在朋友手中见到这种香烟,并无非常特别之处,简洁的类似牛皮纸包装,比一般烟盒略微扁些,在烟盒的中间底部有一抹鲜红标志。然而其昂贵的价钱却让人不得不高看一眼,究竟烟里放了什么能卖到如此高价呢?
据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相关人员介绍,这种香烟名叫“好猫——天赋”,这种烟属于陕西中烟自主研发,没有任何添加剂,烟叶采用了自然醇化上乘最优质的烟叶,烟叶的分拣、包装全靠人工完成,一盒烟的生产几乎要花费半天时间,最初只生产了两根,到现在也只是实验室生产。至于价格,虽还未正式上市,但已经炒到5600元的高价。
记者在高新区一家烟酒专卖店了解到,此类高级香烟的价格在普通人眼里虽然高得离谱,但却不乏市场,这是因为“天价消费”为人情往来提供了空间。在这个“人情猛于虎”的时代,送礼成了人情往来的主要方式,如遇大事,或是送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士,送便宜的觉得送不出手过意不去,只得把眼光盯在高价格上,这就为“天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提供了消费空间。以此类推,天价大闸蟹、天价情人节套餐、天价幼儿园、天价墓地……无不是社会中少部分人士对身份和地位的追求所致。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中少部分人群的先行富裕,他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挑选商品和选用服务的时候,把对品质和档次的要求放在了首要的地位。正是在这一部分真实消费群体需求的拉动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天价商品,使其一度成为天价存在于市场的合理性解释。
天价商品与社会普遍认知格格不入
更加真实的情况是,由于这一在广大群众中占极小比例的需求,导致商家们纷纷推出“天价商品”,从而间接导致了公款消费、攀比、炫富消费等种种后果,很多实际上消费不起这类商品的人群也硬撑着挤进了高端消费大军,造成了天价横行,畸形消费风气蔓延。
记者在携程网上查看到,2011年春节风靡全国的《非诚勿扰2》拍摄地鸟巢宾馆1.6万元∕每晚的价钱,在2012年的海南三亚春节已经算不上天价。2012年的海南三亚,每晚超过万元的房间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高达4万多元,即使是最普通的客房单价也比平时要高出四五倍。但是即便是这样的高价,三亚仍然是整个春节期间人满为患、门庭若市。是人们都能担负起这样的天价吗?记者采访了我省几个春节去三亚度假的家庭以便了解实情。
刘女士说:“1999年我自己去过一次海南三亚,印象很好,时隔几年就想带孩子和全家去那边过个年放松一下。去之前没想到现在三亚的物价已经到了这种地步,5天的时间我们几乎是硬撑下来的。一家4口吃顿便饭就得花费五六百元,出行如果打车都在百元以上,我们住的是最普通的旅馆,5天下来也花费了近八千元。但是没办法呀,到处都是游人,别人能撑下去,我们也得尽可能地玩好,不然这趟就白花这钱了,以后还真是不敢再去了。”
马先生说:“我和老婆去三亚度蜜月,不到一周花费近4万元,吃喝玩乐都是天价但也得被迫消费,没办法啊人在旅途。这样算下来还不如去趟欧洲划算,三亚的消费现在真是太可怕了,天价令人生畏!”通过采访得知,天价并非存在广大的消费群,相反,它无法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它只是由极少数人的需求带动的大量商家的跟风、人们的被迫接受所催生的。
天价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
针对这种现象,陕西省社会科学学院石英副院长分析到:天价商品主要分为主动天价和被动天价两种情况。主动天价,即消费者、买家行为的抬高价钱。例如天价烟、天价酒、天价餐饮、奢侈品等等。这种不属于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天价商品消费,主要是由人们畸形的消费心理所促成的。现在很多人往往本着“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的原则进行消费,炫耀性的消费心理促使商品成为天价。
还有一种是为被动天价,即卖家利用资源的稀缺性、服务的垄断性把价格哄抬起来,使消费者不得不接受。例如天价车位、天价过路费等等。三亚的天价房、天价饭也属于此类,因为它是在消费者无从选择、被迫接受的情况下形成的。
石英还说到,公款消费、送礼消费、虚荣型消费是组成天价消费的三大部分。而其中公款消费更是成为天价消费的主体。由于公款消费基本是不问价钱,暗藏着腐败,因此带动了最初的天价市场,而这种社会原因如果不消失,天价仍然会大行其道。如果公款消费得不到遏制,那它将永远成为天价市场的主体。相反如果将公款的花费明细置于阳光之下,天价的商品将会越来越少。
由于人们的需求始终是分层次的,因此天价不可能在一夕间消失,事实上它在任何社会中也不会完全消失,但它必须是小众,甚至是微众行为。
天价伤害民生,带来连锁反应
天价由本应是极小众的市场行为到现在的比比皆是,不仅刺激着普通老百姓的神经,更直接伤害了民生,带来一连串的社会影响。工薪阶层的霍先生辛辛苦苦奋斗到40岁,终于买了一套房子,买了一辆普通的车,可是却被高额的车位费弄得不知所措,买吧,实在担负不起,即使勉强担负得起又实在觉得物无所值;不买,明明住在这个小区,车每天放在哪儿,真是愁死人!
李先生和爱人都是从农村出来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城里的,生下孩子后孩子一直放在老家父母那里养育,如今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准备把孩子接到西安。然而现实的问题是公办的幼儿园进不去,家附近几所民办的幼儿园都要收取高额的入园费,入园费2万、3万,还不包括每月的正常费用。李先生苦恼地说:“能在城市刚刚站住脚已经很不容易,根本没有什么存款,现在小孩上个幼儿园都要几万块钱,对我们来说真是天价!我们无法担负,只能四处借钱。”
需要把车停在自己所住的小区车位买不起,孩子要上幼儿园、中小学入门费交不起,车坏在高速公路上拖车叫不起……很多在现在社会中已经司空见惯的费用,往往与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相符合,当人们总是通过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来拥有这些本应是生活中正常的需求的时候,天价深深地伤害了民生。
然而那些在非基本生活需求上搞天价的行为,看似对老百姓没有什么必然伤害,实际上也是贻害无穷。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种风气,这种风气尤其出现在年轻一代人的身上,那就是一种炫富、攀比的不健康心理。这种畸形的社会心理使整个中国社会都处在一个错误的意识当中,要当“人上人”。认为只有当上了“人上人”,才有了高消费的能力,才能做到应有尽有。石英副院长说:其实很多社会问题就是来源于这种意识。
天价的奢侈品、生活非必需品看似不被广大人民所需要,但却是对青少年思想上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毒害,它会造成攀比、炫富的心理,引发青少年对奢侈物品的无限向往,使其在拥有了奢侈品后心理达到极度的满足感和进一步的拥有欲,天价在这个过程中起了一个不良的示范作用。
石英副院长最后提示我们:其实很多看似和天价无甚关系的社会问题,它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今的父母都在给孩子灌输一种“当人上人”的理念时,孩子们会直观地想到“当人上人=能够享受人生=可以拥有那些普通人买不起的东西=买到天价的商品的人”,于是大人和孩子的思想共同拧成一股劲,于是引发很多社会难题。
天价的治理,并不能单纯依靠物价部门,因为毕竟物价部门永远是遏制天价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无法治理深层次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对天价的治理上多管齐下,多头并重,在宣传上、教育上多下功夫,形成正确的舆论和成熟的消费观。(宋贝贝 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