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詹新惠:关于微博应用的观察与思考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詹新惠微博腾讯新浪搜狐 2012-02-11 19:49:12
 
 

  以前我参加过桂林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旅游联会,所以对桂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这次刘处长邀请我来桂林,我是欣然应允,因为我对漓江的印象太好了,所以我是第二次来。我这次讲的课题也是一个命题作文,给我要求讲的是微博的发展与管理。现在我不在一线,是做后面的思考型的工作,也就是做一些研究,做一些思考,做一些社会的观察。所以我讲的题目是《关于微博应用的观察与思考》。 `
  我昨天从北京出发,然后到登上飞机,短短两三个小时之内,我三次接触了微博,在那样一个无线环境里面,大家说是不是用手机上微博?其实不是。在北京的航站楼的两边,一直放着腾讯微博的广告。现在腾讯微博越来越大,整个广告都做到机场去了。
  第二次接触微博是在机场航站楼的网络体验区。一打开网站,第一个看到的互联网信息是奥巴马在跟网民的一个交流,有组织从十几万的问题,挑了几个问题让他回答,然后做评述。但评述得最多的是“他不懂得微博,回答的问题太长。”有一个问题回答了两千多字,他们的后台人员把它删减到140个字以内。奥巴马其实在他竞选总统的时候,他已经用互联网很多方式,也有的人说他是互联网总统。还有一次是上了飞机以后,拿了一张《环球时报》。《环球时报》有一篇文章说就是可以把微博变成“大字报”,在短短三个小时之内。因为我到这边来要讲微博,所以观察得比较仔细,第一时间感触到的这些东西,为什么微博这么火?很多人都关注这个问题。我想从学理的角度说一下这个状况。我大致说一下我的一些想法。
微博的典型特征

  比如说微博的四个功能。大家都知道,发布、转发、评论和关注,这四个功能背后隐藏的是什么?这个功能大家都很清楚,但是背后隐藏着什么?背后隐藏着实际上是两种关系。一种是我们对于信息的处理,还有一种就是在微薄里或者在互联网里我们对于人的处理。实际上这是互联网到现在目前为止,它的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就是两个对象,一个是信息的对象,一个是人的对象。最早是对信息的处理,现在实际上是对于人的关系的处理。而微博恰恰能够实现的就是把人的处理和信息的处理两者结合起来了,所以在这个功能里面,这四大功能看似很简单,但是它背后就是这种关系。我们就是想通过这个功能探索出来一个东西。
  第二个就是它的典型特征。这个里面有五个典型特征:一个是平民化。微博的应用门槛是最低的,尤其是在3G时代以后,现在不光是3G,现在中国移动已经到4G了,到4G上微博不仅仅是发信息,而且发现场的图频是很快速的,所以平民化技术门槛很低。二是兼营化。传播媒体里几大传播:人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现在在互联网应用里面只有两种应用,一个是QQ,一种是微博,微博比技术通信更有优势,它的曲线性在群体传播这块。
  三是个性化,这就不用说了。我的关注和被关注都是个性化的体现。
  四是随心化,没有一个责任,没有一个约束,没有一个自律,不管是哪一方平台方开发放合用户方,有时候为了商业的利益、为了个人的利益,就是一种随心化。还有最重要一点就是区别于大众传播的一个,或者让我们很难办的自发的传播。这不像过去,大众传播比如上面的指令或者组织机构的要求,在微博这个时代,它没有命令,它没有要求,完全就是我自己自觉自愿的,这种自发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我们讲到的每个个人的信息表达的欲望,信息参与的欲望等等欲望在里面才有这种自发。这是微博的典型特征。
 
  用户的构成这块,我们分了两块。第一个就是跟供应相关浏览者、跟进者、创造者、数据和传播,而相对应的就是“意见领袖”、积极分子、一般用户不活跃分子。积极分子属于一般用户,而跟进者基本属于积极分子,像创造者,就是以这种意见领袖为主的,自己自发的户去创造,设计者和传播者这块也属于积极分子多一些。这里面也有一些不活跃分子,这里有一个数据,但是我有些质疑所以就没拿过来,现在微博的数据不好去评价它,比如平台方或者我们公司自己来制造出来一些讲师的一些粉丝,我们不太好评价,就是给大家做个介绍,让大家知道有这样一种构成,这种构成给我们的后期管理有一个分层管理的要求。

微博的实际应用

  为什么微博这么火呢?实际上就是它的价值,有三个方面:第一就是让人物更真实。也许我们在管理中还说到很多匿名的微博,但是一些大的微博、有影响力的微博基本上是实名的。第二就是行为更真实,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新闻发布,尤其是对于传播媒体的,实际上对微博的行为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现场的拍摄,行为更真实。第三就是让互动关系更真实。我们在留言板里面、贴吧里面,我们可能也看到一些互动,而且互动也很强,但是对于这种互动总是在质疑它,而在微博里面,这种互动会更加真实。这是微博简单的介绍。
  关于微博的应用,目前有这样一些数据,比如印度人口是11亿,现在微博应用人口对比,像FACEBOOK,当然这个数据是在变化的,最新的数据可能比这个要高,这个4亿是指它的在线注册用户,它的活跃用户比这个还要高。我们这个数据看起来就是互联网的人群,按照这个实际人群排的话,在中国度、印度和美国这三个大的国家里面,互联网的人群实际上排到第三和第四位了。再加上微博,现在中国的微博数据的攀升,现在大家都不敢说一个准确的数据,因为每天都在变化,所以这个人群像腾讯和新浪的微博,保守的数据是1.2亿和1.5亿。
  还有使用黏性,我们在观察微博的时候,感觉更多的是比如半年之内,这半年之内它的用户的增长,这个和SS比较,这个在社交群里面用得比较多,但是在SH之后,用微博应用之后和SH形成一个对比或者一个冲击,但是两者是各取所需。在人口使用的密度上,微博的应用是比较快的。 
  再往下看一个数据,微博的使用频率,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同志是不是应该都会开微博,我觉得应该是,因为大家都做网站的,互联网一个最重要的发明要自己去体验,如果你是拥有微博的,你可以自己评估一下自己,比如我每天是不是都每次都会上一次。我自己观察了一下,我自己会多次上微博,你每天进一个网站去看,除了自己的主页网站以外,你每天是不是会频繁的去看呢?这种频率就是用户的黏度和用户的忠诚度,这是所有互联网户用率最高的,过去SH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已经让位给了微博。我们对微博功能的统计,大家都在微博里面做什么?好象过去总觉得是不是都是单纯用来看的,但是现在看到这个数据,可以看到评论的这个数据是最高的。微博为什么带来变化?过去看新闻、看网站就是浏览,顶多有新闻的留言跟贴,但是说实话,我自己发现,这个一个是不方便,另外互动性很差。但是在微博里面可以看到这个数据评论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评论的比例意味着你后期的参与性在提高,你表达的欲望在增加,这实际上是微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思考。现在大家不是一个旁观者了,虽然有微观,但是微观者在提高,这恰恰是需要管理的,这是第三个方面。

微博还能活多久?

  微博的应用发展这块,我自己在互联网上待的时间挺长的,应该有十多年了,对于每一个新阶段的出现接触得比较早。我是2007年开始接触Twitter(中文称推特:是国外的一个社交网络及微博客服务的网站。它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通信技术,进行即时通讯,是微博客的典型应用。),2008年有“饭否”( “饭否”一词来源于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引用其中的“饭否”二字,在这里体现了微型博客的“唠叨精神”,又如中国人喜欢见人就唠叨一句,“你吃饭了吗?”)出来的时候,包括低谷出来的时候,我自己感觉像饭否生活化比较多,我自己用了一段时间觉得没有太大价值就停了。等到新浪出来了,因为推特在一些国家在等值上带来的变化已经改变了大家对微博的认识了,所以微博从2009年到今年已经持续了两年时间。对于微博的发展前景,实际上现在在互联网业界包括IT有两种声音,刚才我前面讲到很多关于微博好的粘贴数据,现在有一种声音就是微博到底能活多久?第二就是微博是改变互联网生态的,是改变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终极应用,他们认为微博以后就不红了,这两种声音都有一点道理。第一个关“微博还能活多久?”的问题,其实我觉得从四个方面来说。
  第一就是网络的技术发展。这段时期做互联网的人都清楚,在互联网有一个特点:“每到三五年都有一个应用的高潮。”每到五年或者是一个高峰期或者是一个低谷期,但是它都会有一个强势的应用出现,比如开始是一个网站,2006年是博客,2008、2009年是视频网站,中间还有一个搜索引擎,今天可能是微博。比如下一步是轻博客,轻博客下面还有什么?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有时候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所以对技术的规律引发了人们对微博的考虑。
  第二就是现在微博的使用状况。我想在座的各位管理者和领导层最困惑的就是微博上的谣言、绯闻、诽谤,这也会对微博的前景产生一些担忧。在这之前已经有过的,比如像饭否,但是今天我们不会观看这个微博,可能会用其他方式来管理,使微博的势头下降下去。
  第三就是商业网站考虑最多的就是盈利模式问题。现在的微博实际上是一个纯投入的,不管新浪也好,搜狐也好,包括我们的新闻网站也好,几乎都是纯投入的,大家希望通过微博吸引人气。但是不能停留在人气这,必须要把人气转化为经营效益,转化为“真金白银”,甚至转化为股票的上升,像新浪就是把它作为股票的上升。但是这个微博一定要有一个好的模式,这个模式还没有找到,或者还不是特别的能够支撑微博,这个支撑的微博就是微博的运营成本非常高,像新浪、腾讯这样的大网站,基本上都在安排两三百人监控着微博,他自己就自觉在做,因为他怕微博出事。
  第四个就是用户的兴趣。我们今天的在座各位,大家已经很年轻了,但是还有更年轻的,“90”后的甚至“00”后的,他们对这些东西关注多久?现在中国的微博很火,实际上是它的信息传播率,“90”后会不会对这些信息有强烈的关注度,他会不会有非常强烈的欲望去做这些信息的评论、参与、传播?没有这些东西,中国的微博还能不能持续?另一个声音就是微博改变互联网的生态。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利用微博,个人不用说了,现在企业的微博,企业利用微博进行网络的营销,那么,媒体也不用说了,政府机构的政务微博,好象这个社会的每一个层面都能把微博作为它的应用平台,都能在微博上面找到自己的立足体,所以对微博是肯定的一种言论。还有就是关于微博在社会舆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由积极的应用。
  第三个就是现在的微博确实在全面进入网民的生活,而且我们提到在各个企业、各个人群都在应用微博的情况下,它成为生活的重要切入口,特别是它的开放平台战略,像新浪、腾讯,他们的开发应用已经吸纳了上千万的穿越者进入它的微博平台去开发,然后共同盈利,共同创造这个模式。所以网络营销价值在凸现,虽然还没有盈利,但是价值在凸显。基于这两种的观点,我个人的一种感觉,就是对于微博的发展可能是辩证的去看待,既要看到它的价值,但是也不便于或者说不宜与过高的评估微博的价值。换句话说,就是不要被微博现在这种火爆困惑住,甚至束手无策。有时候微博只是互联网瞬间的一个东西,如果你特意把它放大的话,实际上是你自己在作茧自缚,所以我个人认为要辩证的看待微博的社会发展。
  另外就是技术引领的潮流,所以要以技术制约技术。上周我在北京大学开一个会,当时我们探讨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微博的法律监管和微博的技术制约问题。像腾讯、新浪微博这些服务商,他们并没有发挥出技术管制的优势,有些技术没有体现到管理人员中去,这样一种现状在这个技术领域里面没有把它很好的发挥出来的一个结果。我觉得在网络里面,我们所说的“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如果真的从技术的角度去看的话,技术的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比如你自己有微博,有些人你不想让他去评论,不想让他关注你,这时候你完全可以做到设计一个BLOG监管它,甚至你可以不监管它,甚至你不想让你的信息有更广泛的传播,比如有800万的用户,他不想让更多人关注他,他可以在后台做等级技术,以技术约束技术可以让微博更好的管理。
      还有就是法律法规的问题,各方都有,我自己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微博的“被关注”“被粉丝”,实际上这就是服务商包括新浪这样的服务商,他为了营造微博的声势,你没有粉丝他都通过后台技术帮你去加粉丝,你经常看到自己的微博里面会莫名其妙的多一些粉丝,这些粉丝也不是公司来操作,更多是服务商来操作的。
  第四个方面我认为就是新闻网站,这是我最后要讲的一个问题,新闻网站的责任担当问题。现在新闻网站微博是非常堪忧的,这里面有一些数据,是关于新闻网站的微博应用问题。这也是我上次参加那个会的时候我特别做的一个网站统计,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的和省级新闻网站的微博应用,重点网站是11家,这里面提供微博平台服务的是3家,分别是人民网、搜狐网和CCTV,类似于像新浪服务商的。除了人民网可能有一些地方频道在新浪微博开帐号以外,其他家基本上都是在新浪开的,这个怎么看呢?如果单纯的从应用来讲的话,去开一个微博帐号也未尝不可,但是从内容安全、从责任担当的角度来讲,可能这样一种方式并不能够完成你的一些使命,这是第一个关于重点网站这块的。
我的经历我的书

  我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教了大概三四年书,我说一下个人简单的经历。我1999年去了人民网,但是也算是进入互联网进入得比较早的,去了以后一直在网站里面做了各个岗位的工作。从最开始做夜班编辑开始,然后做频道主编,然后做部门领导,然后又去做人民网博客的开发。当时我带着几个人来做,后来转到传媒大学教书,当时就是想把自己在业界的从业经历包括一些思考能够施教于课堂。
  我最近写的一本书叫做《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样书刚刚出来,书里面有几个方面我自己比较认可:第一就是有些新的互联网的应用在书里面体现了,比如关于博客的新闻写作、关于微博的新闻写作,这是我在书里面提到的。第二个就是在过去一些教材里面根本没有谈到的像网络新闻比如实事新闻怎么报道、滚动新闻怎么报道,这些特殊的报道方式,过去的网络编辑都是按照传统的编辑来的,比如消息、评论、图片这块的东西,但是在互联网上我自己认为它有一些特殊的报道方式,像滚动新闻、时事报道,这些都是互联网独有的,这块在书里面是有价值的地方,它涉及到了这个只有在业界从业过的人才能知道互联网新闻到底哪些是它独特的地方。
  第三就是我自己在写书中特别强调的就是案例。我在书里面有大量的案例,实际的最新的新闻报道的案例,在书里面提得比较多,每一个案例,当时我要求编辑一定要把这个网址标注上,因为书上有些内容,包括有些图看得不是很清楚,所以一定要把网址标注出来,即使你看不见图,但是对照网址可以找到原图,这样看这个书是有意义的。这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初衷,我希望对学生教学是有用的,但是我也希望对业界对一线的编辑,他们能够从书有所掌握。当时是请人民网的一个老专家给我们后面写了一个简短的推荐语,他们非常感慨,现在网络编辑的书很难有一个从业界出来的人又进入到学界研究这个东西,理论的东西不是高神会侧,这是我自己体会的一些思考,大家有兴趣可以多关注一下。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