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李克:“国进民退”违背当初改革开放的目的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李克国进民违背 2011-09-14 10:45:20
  朱新月:国内最近有个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词,叫“国进民退”。有人拿出数据说现在民营企业还是发展得很快的,并不存在“国进民退”,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从媒体的报道中也能看到
  朱新月:国内最近有个讨论得比较热烈的词,叫“国进民退”。有人拿出数据说现在民营企业还是发展得很快的,并不存在“国进民退”,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种“国进民退”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从媒体的报道中也能看到“国进民退”的现象。那么,您认为这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李克教授:关于“国进民退”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要看从什么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如果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和转型升级来说,“国进民退”不是一个好的事情,因为通过数字的统计,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国企业当中国有企业大概占半壁江山,民营企业加上外企是另外的半壁江山;但是从效益来说,国有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或者效益只占民营企业和外企的六到七成。换句话说,民营企业和外企的效率和效益,要比国有企业好。如果大量的资源重新归纳到国有企业体制当中去,从经济效益角度来讲,这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但是如果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倒不一定完全是一件坏事,关键还是大家能否遵循市场规则,能否推动相关的产业政策的实施。比方说,在国有企业发展过程当中,国有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绝大多数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做事,当然政府行政干预的影响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上市以后,即使央企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则。
  可是遗憾的是,因为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一些央企,绝大多数都在各自的领域占垄断地位,同时拥有非常巨大的资产规模,它们已经习惯于利用政府资源、利用市场的垄断地位,去谋取利益,而不是通过自主研发、创新,去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在产业升级当中,对于政府的规范和制度安排,这些企业也更多的是考虑利用关系或走捷径。这样一来,从推动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跟民营企业比起来,这些企业升级的速度可能要更慢一些,效果也不明显。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板块当中形成一种比较有效的规范性竞争机制,那么国有企业只会利用它的垄断地位享受它的额外利润,而不会去主动或者是努力去完成这种产业升级。
  2009年,在我们为亚洲开发银行做的一个研究项目中发现,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两个十年进行相比,中国整个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从绝对数字上看是在增加的,但是从和销售额相比的百分比来说,研发投入在2000年之后的十年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并且国有企业的这个比例下降得更多。
  这个结果很有趣,也是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对于一般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企业来说,读者都比较好理解,因为做代工(OEM)、加工贸易,只要能够按照别人的设计,保证别人的品质要求,就可以了。至于自己开发新产品,或者搞不搞新技术,这些企业没有很强的利益驱动来做这些事情。
  对于国企(特别是央企)来说,因其对市场有很强的垄断性,能够很轻松地享受到额外的垄断利润,所以这些企业大多没有充分的利益驱动去做研发、去提升品质。
  但是,如果在下一个阶段,我们能够在国企(特别是央企)的特定的垄断领域当中引入一些竞争的因素,可能可以改变这种局面。由于国企(特别是央企)的规模大、实力大,如果能够推动这些企业进入市场竞争,对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是会有帮助的。
  因此,我建议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领域当中,政府应该考虑逐步放松管制,放开对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进入限制,让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跟国企形成竞争格局。为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这些调整和转变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当前“国进民退”的情况,不但不会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反而会让我们整个产业升级的步调放缓很多。所以,从市场效率和企业效率的角度来看,这种“国进民退”应该会是个弊大于利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慎重看待这个新变化。特别是现在很多人又在津津乐道的“体制内”、“体制外”的问题,若如此,我们当初搞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什么?关于计划体制、国有企业、“体制内”的问题和弊端的论述,可能占了1978年以来的经济学论文的90%以上。若现在,有些人一味地强调“体制内”、“国进民退”的意义,我们当初又何必如此?我们大家有理由怀疑这背后的动机。
  相关链接:
   本文摘自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一书,作者李克。文章原标题为“国进民退”对经济转型有何影响?
   李克:经济学博士,日本大学商学院EMBA课程的终身正教授,也是日本排名前十位的商学院中的首位华会的理事长。他同时是美国圣约瑟夫大学经济学系的讲座教授,<<亚太经济评论>>的主编,香港城市大学金融与经济学系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讲座教授等。李克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数量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学士;在南京大学和美国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在莫纳士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在莫纳士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进行过经济学博士后研究。
   朱新月: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知名图书策划人,管理专家和实战型培训师,与汪中求、张明帅共同策划出版了《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笑着离开惠普》、《可以平凡不能平庸》等畅销书。共同推动中国企业走向精细化管理,推动中国社会进入精细化时代。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