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上海2011年高考试卷评析(全科)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上海2011年高考试卷 2011-06-15 17:03:37
语文——稳中有变,平中见深   语文卷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变,平中见深”。“稳中有变”,是指积极汲取历年高考命题的成功经验,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稳定中有所变化;“平中见深”,是指试

语文——稳中有变,平中见深

  语文卷的总体特征可以概括为:“稳中有变,平中见深”。“稳中有变”,是指积极汲取历年高考命题的成功经验,在选文和题型上以稳定为前提,在稳定中有所变化;“平中见深”,是指试题的设计既平实又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加强试题的选拔功能。试卷体现了课程改革精神,对中学语文教学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选文贴近教学,平易而有内涵

  第一篇现代文《家园城市》是科技说明文,内容涉及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该文贴近上海城市定位,贴近学生生活和阅读经历。第二篇现代文《又见鹭鸶》是文学散文,继承了往年选择名家作品的传统,内容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感悟。第三篇选取了东汉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羁旅之人怀乡思亲的名作,以叙事见长,该诗进入高考试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诗歌的范围,对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更完整的中国文学史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篇古文《孙叔敖传》取自《史记》,延续了历年高考以优秀人物传记类文章作为阅读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说送张琥》是叙议结合的名家作品,对考生提高自我修养从而更好为社会服务有所启发。

  今年的五篇选文,其总体难度较去年有进一步的降低。选文更贴近中学的阅读教学实际,所选材料平易之中有一定深度,考生须深入体会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内涵。

  2、试题指向明确,全面而又均衡

  语文卷的命题充分体现“考试手册”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二期教改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基本体现《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延续去年命题关注“课程标准”的做法,今年试题的设计进一步注意了与“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一致。试题总体来看都比较平实,不会给考生造成审题障碍,但平实的题目含有深意,能否准确把握这种深意则可以区分出考生不同的能力水平。试题强调整体把握与局部分析的联系,强调课外文本与课堂教学的联系,着重内容分析与语言品味的联系。整张试卷的试题设计,在难易程度上保持了中等偏易的特点。

  3、作文命题深刻,简单而又思辨

  今年的作文仍然是材料作文,材料类型和去年一样属于组合型材料,由两句意思相反的铭文组成:一句是“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一句是“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要求考生对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自选角度,写出自己的思考。与去年试题不同的是,今年的这个材料不再是两件具体的事,而是两句简单又含有深意的话。说其简单,是指两句话的意思含义明确,不会形成审题障碍;说其有深意,是指它们能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和思考,小至个人生活,大到国家、民族,或是自然、社会。而且这两句话虽然字面意思相反,其实质所指却不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同时两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这个材料的思辨性更强,写作的范围更广,无论是纵向挖掘还是横向开拓,都给考生留下了或深或宽的发挥空间。

  数学——基本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着重点

  数学卷的考题,着重考查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内容。试题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原则来设计的。试题立足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中学数学教学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一些数学概念进行必要的分析和拓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希望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科学中的重要性。试卷对教材所涉及的知识点覆盖面较大,大多数试题的难度与学生平常练习的难度相当,考查考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考题紧紧围绕教材,一道两人同一天生日的客观题是教材的例题改编,也是概率论的经典问题,用以说明有些直观想法可能与实际结果相差很远,间接告诉人们要理性分析科学问题。另一个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问题也来自教材,但改编成一个马老师和牛同学的小故事,题目只要知道概率和为1和数学期望的求法,比较容易得分。考题中有个别小题具有一定难度。例如,理科14题考查二分法,但与通常求函数零点的问题有所不同,它要找一个线段上到原点距离为2的点,通常二分法的结论很明显,而考题把这点隐含在设问之中;又如理科23题的第3小题,有3个分层评分的情形,理解了问题的定义后,考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剩余时间和平时对数学问题的钻研程度决定选做的情形。理科的22题的第3小题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理出正确的思路。少量有一定难度试题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考察那些能力较强的考生。

  考题弱化了对计算器的依赖,试题的设计尽可能避免利用计算器直接给出答案,从而提醒考生,不能用计算器代替数学学习和分析。

  今年的主观题中没有应用题,也没有难度较大的圆锥曲线内容的考题。并不是命题组对这两类问题的忽视,而是表明命题没有严格的套路,试卷的结构和形式不能走入“八股”的模式。我们提醒考生,虽然总体来说,考题难度由小到大,但难度因人而异,更没有规定哪个位置一定要出现什么样的题目。我们也提醒考生,平时看书要弄懂弄通,最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熟悉教材内容的考生,在做完那道两同学在同一天生日的概率题后,想必会发现考题比教材多了一句“默认每月的天数相同”,这样就加深了对等可能事件含义的认识。

  本年度的文科数学试题也有很大的知识覆盖面,在相同类型的题目上,有一些难度明显低于理科。提高文科同学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体现文、理科差异,关注试卷的认知要求与测量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文、理科考生在考查内容以及认知能力和要求上有很多区别,这些均在今年试卷中有所体现。尽管有些题目背景一样,但在设问要求上明显体现了对文、理科考生不同的能力要求。理科考题应当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而文科考题应当有较好的直观理解能力。

  本次试卷一个明显特点是考查考生对数学概念的领悟能力。多个题目本身不难,大多数考生可以解答。若不加分析就计算,可能就会失分。要是先进行分析和探索,综合自己掌握的数学知识,对问题找到合适的切入点,问题就迎刃而解。较难的几个小题,估计不少同学可以部分得分,但满分恐怕只有那些平时想问题较深入的考生可以获得。

  一些考题的情景来源于现实问题,希望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

  源于教材、加强基本知识教学、反对题海战术是命题的另一个出发点。在设计有一定难度的考题上,力求试题创新,命题希望引导学生在做一定量的数学试题和提高学习兴趣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整卷的试题计算量较小,总体难度中等偏易,鼓励考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英语——语言知识与能力考查的有机结合

  1、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

  高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培养能力,因此英语卷紧扣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考察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

  英语卷的各部分有着不同的能力测试目标。听力部分既有对考生获取所听事实信息能力的检测,也有对于隐含意思的推断能力以及对于所听语篇大意的归纳能力的考查;语法词汇部分重在考测考生对于词法和句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填空主要考核学生语句间以及语段间的上下文理解推断能力;阅读理解部分则是对考生的理解、归纳、推断和演绎能力的综合考量;翻译主要考查对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运用能力,除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考生对中、英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敏感性;而作文更是对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好检测。因此,命题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出体现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读、写等三项技能水平。

  2、真实性和实用性的有效统一

  测试的理论大多注重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注重语言的真实性、注重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这些理念在2011年高考英语卷中都得以体现,如听力、阅读部分的材料大多取材于英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真实的演讲内容,即使语法的考核也全部引用原文情景清楚的句子,让学生接触地道的英语,使语言的样本更加具有真实性。

[page]
 高考对于考生来说是一场难忘的经历,考试过程同样也可以成为考生获取信息、体味生活的有益的学习过程。今年高考英语卷在试题的选材上力求内容新颖、信息量大,主题涉及环境科学、教育、人与自然等诸多领域,突出了时代性与实用性。如听力长对话提及了记忆分类,词汇题讲述了抗尘的服装新面料,阅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座头鲸的科普知识,这些都是为了引导考生关注科学。综合填空有关商户只关心吸引客户而忽略了留住客户的问题,简答题是有关机构内信息如何促进有效的人际沟通,配对题则是提醒人们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增强对信息的判断力和甄别力,这些无不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也引导考生在书本学习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听力的短文选用了哈佛校长开学致词的片断,谈到了教育不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毕业或谋取未来的职业,更应是对学生能力、思维和态度等方面的培养,阅读第一篇让我们结识了作家那位尽其所能发挥其潜力的启蒙老师,这些不仅有利于考生去回味谋求自我发展的途径,也让教育者们去反思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及学生潜能开发的必要性。今年作文是写信申请扶贫项目,文中既要介绍考生所设计项目的具体内容,即如何通过项目帮助贫困儿童,还要说明对于所提供项目经费的使用计划,由于是材料作文,考生可以根据所提供的写作提纲一步步完成,题目与高中阶段学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很相似,考生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另外该题在检测语言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同时,还唤起考生关注生命、帮助同龄人的意识,很有社会意义。

  总而言之,英语卷在考察语言知识的基础上,顺应语言测试的趋势,也注重考核语言的运用和交际能力,通过丰富的内容为不同水平的考生提供了发挥的平台,全卷视野开阔,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综合能力测试——立足基础知识  关注近期热点  体现教育功能

  综合能力测试是上海高考特有的科目,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考试风格。试卷立足基础知识,关注近期热点,体现教育功能。

  综合能力测试考查的知识点,覆盖了高中政、史、地、理、化、生六门基础型课程80%以上的二级主题内容,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考查,体现了综合能力测试“纠正学生偏科”的命题思想。

  与其他学科不同,综合能力测试的试题设计,情境更丰富,更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更关注从近期热点中取材,所以显得更为活泼。如201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与记忆”、2011年1月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户外大屏幕播出的短片——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2011年5月4日《文汇报》报道又有4颗小行星以中国科学家姓名命名、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杰弗里·爱德华兹等等,这些近期社会热点都成为命题的取材对象。

  综合能力测试还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考生通过考试,可以了解和体会到课堂中所学基础知识与社会、科技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为何世界上一次性建成的最长高速铁路——京沪高铁的车厢要用铝合金材料制造?人食用含“瘦肉精”的肉制品后危害何在?坐落在上海浦东的我国最大科学工程之一——上海光源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光源?考生会发现这些看似高深的问题,其实都可以用高中课堂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理解。

  为贯彻近年中学教育“两纲”进课堂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综合试卷对这两方面内容也给予了充分关注。文理综Ⅱ卷第六题以2010年最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研成就为背景创设情境,要求考生运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回答有关试管婴儿技术中的一些关键问题,认识婚检的重要性,掌握遗传病的判断方式,提高遗传病患病风险意识。该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命、关注健康、关注人类未来,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文综Ⅰ卷第2题以玉树灾后重建为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文、理综Ⅱ卷第二题以庆祝建党90周年为背景,将红色政权的建立、遵义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建交、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香港澳门回归、浦东开发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组成题干,不仅考查了历史基础知识,更加深了对党领导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民族自豪感。

  物理——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1、试卷的总体情况

  试卷以2011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为依据,紧扣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注重对中学物理教学形成良好的导向作用。以有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和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指导思想,在考查学生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物理实验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试卷结构与2010年相同。总题数为33题,约4900字,阅读量、计算量与去年相当。试卷注重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点占《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的72%,试卷估计总体难度为0.69(103.04分),且有一定的梯度。难度适中的题目(在0.6―0.8之间)共90分(占60%),难度系数大于0.8的题目共34分(占22%),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概念与方法的基础性考题共114分(占76%)。

  2、试卷的主要特色

  试卷重点关注试题与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等主题的结合,关注新教材体现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特点,把考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在试卷中。

  试卷的单选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较广,有力学、静电学、直流电、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在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上也略高于去年。而填空题的难度略低于去年。今年的实验题仍然注意了对规定实验的考察,并且重点考察了学生是否亲手做过相应的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实验的重视,而非为应付考试而纸上谈兵。

  为了对今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进一步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今年物理试题继续保持了前两年对课本的重视程度。如第1、2、3、 6、8、17、21、26、27、28等题均来源于高中物理试用本教材的内容,其目的是希望高中物理教学或复习不要抛开课本而沉湎于题海之中。

  试卷中有相当一部分试题体现了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考察,如第20、25、32题。在学习高中物理时要求学生把物理模型、物理过程、物理规律以物理图象的形式,简单、直观、正确地展现出来,并能通过从图象中获取相关信息,还原、理解简单的甚至比较复杂的物理模型及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有关这方面的能力在今年的试卷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如第19、24、28、33题。命制这些试题的目的,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重视教材,重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化学——注重基础,考查化学思维能力

  化学卷坚持立足于课程标准,立足于考试手册,立足于教材内容的必修、选修的基础知识。

  试卷所涉及的内容在课程标准、考试手册和教材基础知识范畴内,合理、有效地对知识、技能、接受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学科科学素养进行考核。

  选择题的设计尽量避免了以往不相干的是非判断的形式,克服了缺乏明确主题下的研究分析倾向,尽量做到考查方向明确、测量目标清晰。考生需要用牢固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判断,需要用敏锐的观察力进行分辨,需要用灵活的思维能力进行分析。不仅使试题更加符合考试测量学要求,也对学生平时学习知识的理解内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尽管每道试题所涉及的知识有所减少,但对学生的考查要求并不降低。整卷所涉及的知识在各册教材、各部分教学内容中的分布合理,更贴近考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

  试题的背景涉及生命物质、能源和能量、化工生产、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选择了相当多的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但也注意到了绝不牵强附会、无目的地进行联系,保证了题干的简洁明了、指向明确,又能与化学基础知识有机结合。不人为地增加考生的阅读和理解困难,但折射出化学与社会、学习化学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密切联系。[page]

  试卷注重知识、技能与能力的融合,过程、方法与态度的结合。特别是在化学基本原理、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和化学计算等试题中十分重视已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分析、推断的结合,十分重视基本原理、方法与学科思想、科学方法的结合,试卷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获得科学结论的探究过程,创设环境使考生在实验、推断的不同可能中表现自己的能力,这不仅更符合学科规律,也更有利于激励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培养。

  试题的评分标准明确,虽然有少量试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但也有明确的要求,与中学教学内容、要求完全一致,同时也避免了模棱两可或不易表达、冗长易错的答案出现。

  生命科学——关注基础,考查能力

  生命科学卷既注重考查学生的双基水平,又强调考查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又突出对学生进行思维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考查。整份试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保持适当的难度、又保持适当的区分度。

  1、试题内容贴近社会生活的重大命题,体现情感教育

  上海二期课改的一个亮点是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今天,如何体现其他二维教学目标,是高考(微博)命题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就生命科学而言,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特别提出了:关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关注并乐于参与环境保护。在今年的试题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选择题中的第5、13、29题,综合题中的第36、38、41、45、49、67题等。

  2、试题背景材料体现学科前沿,具有较显著的崇尚科学的引导性和示范性

  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处理和表达生命科学有关信息的能力、崇尚科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是本次高考命题的又一亮点,如选择题中的第12、19、20题,综合题中的第39、40、43、46、58、59、61题等。

  3、试题难度逐一释放,使各层次考生都有发挥空间

  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试题精心设计、先易后难、难度逐步提升、坡度恰当,激发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信心。如综合题中的第10题,这是一道关于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题目,总体难度偏高。试题设计中,先引导学生分别分析出两种遗传病均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然后再去推导两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最后结合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进行分析和计算。这样的设计思路,可以使各个层次的考生都有发挥的空间。

  4、试题表达精炼、准确

  精确、恰当的表述有利于学生理解题意,清晰的指向有利于学生直奔主题,试题中除精炼准确的文字表述外,还配有许多表、图、曲线等来直观形象的呈现题意。

  5、试题选项综合平衡,包括文字平衡、排列随机、相关性适度

  关注“小事”,把“小事”做细做实。如在设计选项时,除文字表述尽可能简朴外,字数、文法尽可能接近,给人以美的视觉冲击。而选项排列的随机性和相关性适度,则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科学性、选拔性和严谨性。如选择题中的第1、5、15、16题等,综合题中第33、52、70题等。

  政治—— 一份切合考生实际的试卷

  政治卷注重试题属性的准确性、试卷样本的代表性,以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更注重试题、试卷与考生实际的切合,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考试时间与思考时间的切合

  分析说明、综合、评价都是学科考查较为复杂的认知过程,需要给予考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为提高考试结果的有效性,试卷通过合并材料和剪裁材料为考生留足考试时间。如,第35、36题两题共享“个人所得税修正案”一个材料,这是对以往分析说明题一题一材料模式的调整;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识记和理解,这些认知过程较少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因此试题材料均被剪裁在一行以内,以减少阅读冗余材料挤占考试时间。

  2、设问指向与题型功能的切合

  主观题三大题型,从简答题、分析说明题到论述题,题型考查的认知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为更好发挥题型功能,试题设计考虑了设问与考查认知过程复杂程度的匹配、设问与考查的主要认知过程匹配等两个方面。如:简答题皆规定“简要”回答;第33题第2小题,通过给出措施结果“让市场需求回归正常、供求关系恢复平衡”,以明确指向试题考查逻辑过程中的措施对象明确、措施的可操性、措施与结果的逻辑;第34题,通过增加应答规定“选择唯物辩证法的一个观点回答”,以集中考查回答的全面性和结合试题情景回答;第37题,考查评价能力,试题通过给出评价标准,即“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集中考查考生根据评价标准(原理)进行分析评价,以减少考生因哲学原理不熟而影响答题质量的可能。

  3、应答包容性与试题认知属性的切合

  高考的本质是考查考生的学科领域认知结构,说明学科知识是认知结构得以发生的载体,只要考查的学科知识属于该学科领域,则考试分数就有表征意义,对考生应答的包容性设计概由此而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答案示例的多样性,如第33、34题,对于一个设问考生可以有多种回答;二是应答的选择性,如第35题,试题给出四种影响个税起征点上调的因素,考生只要选择说明其中两个因素的影响就可以。这样的设计为考生以最好的回答表现自己学科素养提供了可能。

  历史——稳中有变,引领教学

  1、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题型创新

  今年试卷新设三分选择题。此题型的设置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层次的考察,检测学生对表层信息与深层信息、局部理解与整体判断、表象认识与本质认识上的差异,以提高试题的区分度。比如第32题对于英王与法官两段话的理解,重在考察学生对权力来源的本质认识;第31题对康有为的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对康有为的个人性格与历史事件的整体联系;第33题则通过对漫画的解读,考察学生对图片各项信息的综合理解。

  采用案例分析的题型来考察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第34题“两份判决书”,考察学生信息提取、知识迁移、语言组织、价值判断等综合能力;第37题“一份护照”,考察学生对信息提取分析,知识活用的能力。

  采用拟写论文提纲的形式来考察学生的历史技能与历史认识能力。比如第38题“辛亥革命”,既考察学生历史知识的演绎归纳能力,又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辩证认识能力。同时本题不避热点但形式新颖,如不理解单靠死记硬背者难得高分。热点试题的新考法,起到了引导学生不要一味猜题押题、投机取巧的作用。

  2、贯彻命题原则,突出能力考察

  为贯彻“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基本原则,试卷在命题的多个方面、许多环节均采取了具体措施,得到较好落实。

  其一,题型多样。在保持往年优秀题型的基础上,开发新题型。如三分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论文提纲拟写题等。[page]
 

  其二,内容多彩。题干材料的采选丰富多样,有漫画、表格、地图、曲线;有名人名言、诗词碑文;有法官判决书、旧护照;还有上海乡土史资料等等。题干内容的分布全面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史等各个领域,且兼顾到各个时段。这些多样化的选材,既有利考察了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能力,又使卷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凸显“海派风格”。

  其三,视角多元。不少试题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历史的丰富材料或解读历史的宽广视角。比如第39题“工业年代”,先通过单个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不同影响,对欧美、亚州的不同影响,对中国的双重作用。又通过三段材料的联系比较,使学生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影响的差异,同时,认识到欧美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影响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对欧美工业革命之间的相互影响,最终使学生形成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形成这一概念的认识。又比如第35题“选官制度”,通过对汉唐选官制度的评述,考察学生对汉代察举制积极作用的新认识,同时也通过两个朝代的比较联系,考察学生对选官制度内容全面性与方式公平性的完整认识。

  其四,评价多层。今年特别强调评价的分层,扩大了分层评分法在多个题型中的运用。比如在客观题(三分选择题)中的应用。比如在第36题“时代与史家”中,全面评述与单方面评述的、综合联系与缺乏联系的均有较大的分值区分。又比如第34题“两份判决书”中,能从材料中提炼理由的、和仅就案情进行分析的、以及照搬书本未结合材料的都给予不同的得分。第39题“工业年代”第(2)题中,能够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的,和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的,分值有很大差别。

  3、适应时代需求,完善价值判断

  试卷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尤其是爱国主义的渗透。比如第24题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第26题抗日战争还有第38题辛亥革命等。比如第8题,通过为人处世宗旨这一题干,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普遍价值。第9题,通过不同时期民族并存的史实,认识到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融合的历史。又如第34题,通过对两份判决书的比较,增强学生对重证据、重理性的法治精神的认识,提升其公民意识。

  试卷还注重对史学科学理性价值观的考察。比如第25、26题,通过对改定新约、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等题干的内容,体现教材吸取史学新成果,注重历史的客观性的新变化。第22题通过对进化论的评价,来区别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差别。第36题“时代与史家”,通过对三位史学家的理念变迁的考察,使学生认识到伴随着社会的变革,史学也是不断发展的。第39题“工业年代”,通过对三段材料的解读,重新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作用与影响,考察学生总体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地理高考——目标稳定,难度稳定,风格稳定

  地理卷坚持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不出偏题、不出怪题,保持测量目标、试题难度、试卷风格的“三稳定”,从而有利于考生正常发挥,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科健康成长。

  1、三个“稳定”

  地理高考测量目标的稳定。首先体现在今年地理高考试题的知识内容与考纲规定的测量目标的一致性上。与往年一样,试卷力求试题有考纲依据,内容不出现超纲现象。为了体现这种一致性,以便学生明确应答方向,试卷为解题与测量目标搭起一座“桥梁”,比如,考虑到考生对皖南某古村落游览路线的评价难以下手,在题干中写明,根据旅游资源开发要注意“空间结构合理”原则中的“配套实施齐全”的要求,评价游览路线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这样,考生对于如何答题的思路就更加清晰了。其二,体现在试卷所具有的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上。试卷知识内容覆盖面较广且内容配置合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内容比例为35:65,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内容比例为48:52。比如,非洲“乍得湖”一题,不仅涉及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非洲自然地理特征”,还涉及了“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水循环与水资源”等知识内容。以“人口迁移”为专题的选择题包括了3小题,分别对应了“人口分布与迁移”“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国的地域文化”等知识要点。其三,体现在测量目标结构的合理性上。近几年来,地理高考一直按照地理知识、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三大测量目标命题。今年试卷与以往大致相当,地理知识占30%,地理技能与地理思维占70%,仍然凸显了地理能力与素质的考查。例如,“读我国某地二至日太阳视运动轨迹示意图”一题,要求通过图上的各种信息与关系推算出某地的地理纬度、经度与北京时间;“分析美国自然带分布规律”一题,是一道反映地理思维的论述题,考查考生的表述是否具有逻辑性、条理性与流畅性。

  试题难度的稳定。为了稳定试题难度,试题的背景材料与必要条件一般都适当交代,例如,“分析环渤海地区工业集聚程度”一题,提供了介绍环渤海地区工业发展背景与解释区位商指数公式的文字材料,给出了反映该地区矿产资源分布的地图,并列出环渤海地区五省市部分工业的区位商指数的表格,便于考生从图象、文字与数据中获取丰富的地理信息,进而思考与解答试题。考题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内容,努力使知识活起来。例如,“说明从刚果河调水补充乍得湖的理由”“飓风袭来为何A、B两地受风暴潮影响程度不一样”“判断沉积地层形成时的海陆环境以及断层、褶皱发生的时机”等均是较为灵活但难度适中的试题。

  试卷风格的稳定。今年地理卷保持了以往的风格,坚持了“选择题主题相对聚焦与知识适当分散相结合”“综合分析题创意情景与地理原理相结合”“考查知识掌握程度与学习过程相结合”的风格。例如乍得湖湖面萎缩与生态保护、皖南某古村落的游览路线评价等内容是作为新情景出现在试题中,但涵盖的地理原理是源于课本的。与以往试卷相同的是,今年试卷也出现“过程型”试题,即考查考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否完成对一个新知识学习及应用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分析环渤海地区工业集聚程度”一题中的“区位商指数计算公式”是考生从未学习过的知识,通过考试能够反映出考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水平。

  2、三点“期盼”

  要夯实地理知识的“基础”。今年试卷考查的地理知识是一些重要的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地理规律,例如,梅雨、伏旱、寒潮等地理名称以及辽中南、京津唐工业区的分布事实,冷锋、暖锋、断层、褶皱、地质作用、人口容量、世界文化圈等诸多地理概念,飓风成因、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成因、工业区位因素、城市土地利用影响因素等地理原理,自然带分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等地理规律。考生仍需注重课本知识,这是答题的基础,尤其是“因素”“原则”“原理”的知识是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要重视地理技能与思维方法的培养。今年的地理试卷仍然强调地理知识运用、地理信息获取、地理分析与评价、地理表述等能力的考查。为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要了解地理高考知识范畴变化的趋势。近年来地理高考试卷逐步向以高中地理为主的格局过渡。今年卷面上初中地理知识的直接得分点相比去年又有减少,这种趋势传递着一个信息,今后地理考试范围基本上就是高中地理内容。当然,高考中的答题不能排除初中地理的知识背景,因为知识是连贯的,不能分割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