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上海31名政协委员痛斥高校招生不考语文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高校招生政协委员上海 2010-01-28 15:32:26
事件回放


事件回放

  1月23日、24日,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察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
  “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上海市政协委员胡光律师说,他今日中午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李承、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胡苏云、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等委员联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对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提出意见。到记者发稿时,联合署名的政协委员总数已经有31名。

  针对此前某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不考“语文”是为给考生“减负”的说法,胡光律师说,“减负”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因此而排除对语文科目的考查,做法草率、短视,且与宪法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他说,这些法律规定,意在明确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需要大力促进和发展。

  该提案指出,任意取消语文考试,不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还将严重误导中小学的教育方向。“自主”的真义应体现为高校在人才选拔上的主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而绝不意味着对自身所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漠视与放弃。如果公然暗示或明示“语文”可以牺牲,无疑向学生、家长、社会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将不仅贻害基础教育,也会对目前社会上“重理轻文”、“重英文轻中文”推波助澜。[page]

  同时,从素质教育本身的方向与内容来看,舍弃“语文”也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绝非简单地认字写字,它还包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锤炼逻辑思维、塑造文学审美和情趣、丰富人格情操等。

  该提案认为,部分高校忽略对语文水平的要求,过分强调英文在对外交流中的实用性,实质是一种功利的短视行为。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忽略了对母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未能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期望的效果,最后不免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莘莘学子需要社会为他们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但不是简单地裁减考试科目,而且是裁减语文科目。这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协调与统一高考的关系,如何更科学地设置考题,如何在招生考试中贯彻对素质的考核,等等。

  这些委员郑重呼吁,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考“语文”的做法,应立即予以纠正。
 当事方回应:“我们冤枉”

  “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的消息成了这两天关注的热点。

  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浪,让所涉高校感到了压力和紧张。很多人直截了当“不服”,或则小心翼翼地表示,希望别把“语文考试”上升到“爱国”、“传统教育”甚至“学科歧视”。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周鸿则向记者大叫“冤枉”。因为该校自主招生考试无论文、理科专业,向来考的都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今年数学试卷为150分,语文、英语均为120分。他们被列入“不考语文”名单,是由于一些媒体记者的疏忽。

  还有些招生办负责人叫“冤”,则是因为“不考语文”并非新举动,不少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自主招生测试不考语文已持续数年。他们所持的理由如出一辙:在现有选拔体制下,所有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仍须参加高考,达到一本院校分数线之后,才有资格被录取。对于这些学生,语文应是基本素养,而英语的应用水平却差别较大。

  不少招生负责人还表示,自主招生考试的功能在于选拔适合自己学校、学科特色的专业人才。如果面面俱到,自主招生测试势必演变成一场又一场的“小高考”。今年的大学自主招生测试时间紧,所有高校测试都挤在春节之前密集进行,如果几门学科都照顾到,众多在不同大学之间赶考的学生短短一个周末可能就要应付十几场考试,其面临的压力和增加的负担不言而喻。

  “大学不可能轻视语文教育,即使是理工科院校。我们还在为一些学生大学临毕业还写不出通顺像样的论文而烦恼,正在大力加强人文知识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一位高校负责人这样说。
  快评:语文无用其病在骨

  李泓冰

  上海几所高校在面向理科生的自主招生中,悄悄地抹掉了语文,引起哗然。[page]

  其实,光批这几所高校功利短视,没有意义。语文地位衰微,其病在骨。高校有了自主权,想删掉些“无用”之学,情有可原。有的高校的选择,不过是蔓延得比甲流还广的“语文无用论”的表征,并非根由。

  语文无用,在任何有招生自主权的学校,别管是大学,还是中小学,早成了潜规则。不信,随便找一位北京或上海的小学毕业生,都能争先恐后地告诉你,在惨烈的小升初大战中,想进名校,最重的砝码是人人喊打却又无往不利的奥数;其次是英语,总还有些证能考;语文最是不济,灰头土脸地被名校弃若敝屣。高中的自主招生,要看一些重要的证书,理科竞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英语比赛获奖,也能凑合着拿出手;唯有语文,有点证书也不太好意思往外掏。

  其实,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要砸,不妨把这些升学序列的歧视语文现象也都捎上。确实,人们很有愤愤的理由,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早年的高小生,至少也能文通句顺,在小地方上要算是受人尊敬的书信代笔先生了。眼下呢,许多孩子包括一些高校毕业生,连封家书都写不利索,还把不少典雅的汉字、古诗都折腾得缺胳膊断腿,实在是有辱斯文、有愧先人。

  但是,光是棒打招生政策,并没打中要害。语文之无用,究其源头,至少有三:

  首先,基础教育生生地把博大精深、优美风雅的中国语文教成了无用之学。孩子们都知道,要想语文成绩好,就得背功好。课堂上,老师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肢解成零件,让学生死记硬背;考卷上,凡是“阅读”题型,让你“说说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再傻的学生都知道,真说“自己的”感受,分数会惨不忍睹,出题人在卷子后面“诡笑”着要你说出的,分明是“他”的感受……这样学出的语文,如同被穿了琵琶骨的武林高手,百无一用。语文高分,可能是读书极少、写作低能,如何能在招生选拔中成为重要砝码呢?

  其次,是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导致难以量化的语文能力无法作为选拔的评判标准。作文比赛,可能是家长代笔;连现场作文和考场作文,都可能是抄了别人的妙笔。

  再次,网络时代流行快餐化表达,耐得下性子读大部头经典的少而又少,文言文更遭鄙视,“晕”、“牛”、“爽”,一言以蔽之;“楼倒倒”、“楼脆脆”、“楼歪歪”之类的幼儿语言,登上了大雅之堂,又何必字斟句酌?

  学不好、考不出、用不上——欲使语文有用,难矣哉!

  要让语文有用,且从这三处着眼,慢火细炖,或能让夹生的“语文”膏脂尽出,缓缓地熬成一锅营养好饭。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