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画作何以上千万:70后画家谈金钱观职业观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画作何以 2010-09-15 17:00:54
2000年,王光乐的六张画卖了三万块钱。而俸正泉接到了一个香港画廊2000美金的汇款单。到了2005年,中国艺术市场开始整体崛起,王光乐的一幅作品已经可以卖到三万块人民币。

    70后艺术家金钱观:剖析千万画作诞生记

    回忆起第一次卖掉作品的经历,艺术家们都很兴奋。2000年,王光乐的六张画卖了三万块钱。而俸正泉接到了一个香港画廊2000美金的汇款单。到了2005年,中国艺术市场开始整体崛起,王光乐的一幅作品已经可以卖到三万块人民币。而艺术家孙原称自己对价格和市场不太敏感,他认为,虽然中国艺术市场的崛起对艺术家来说是件好事情,但是,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艰难,每个艺术家都有青黄不接的岁月。

    当艺术作品成为奢侈品消费,拍卖市场动辄出现千万画作,大众所了解的艺术总会跟金钱挂钩。对此,孙原认为,艺术家群体占有社会总财富的比例毕竟很低。很多人认为艺术是个利润很高的行业,有的时候你获得的财富,占有的资源跟你创造的价值可能不成比例,所以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

    当今社会整个价值观是用财富和地位来衡量的,对艺术家来说,作品在拍卖市场的价格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李劳称,考量艺术作品有美术史和金融市场的隐性体系存在。对此,步入晚年生活的艺术家,会不会在审视作品的时候,把价格搁置进去,来衡量自己在艺术史中的地位?王光乐回应说,价格和价值永远错位。如果一件作品对作者本身而言没有太多价值,肯定不愿意它达到一个很高的价格。而一件高价格的作品广为人知,其实公众并非了解艺术家或艺术作品的好坏,他们只是从价格因素知道这个人或这个作品。俸正泉的态度则是坚持。他认为,如果艺术市场整体不好,而你一直坚持,晚年的时候回过头来看,作品反而会超越价格的局限,而作出一些成就。

    艺术家是“被体制清扫出来的”:规划职业是个不靠谱的事

    谈到艺术创作对于生活中的作用,俸正泉认为,艺术可以传达自己的想法,是表达态度的方式。

    关于艺术家的“职业性”,孙原表示,艺术家往往都是因为喜欢而从事这份职业,这跟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被动选择有所区别。但是,他同时认为,艺术是一种生活乐趣,它又不是一种职业。

    在公司人的眼里,职业有既定的规则体系,它需要责任感支撑,也同时履行领导给予的任务。因而,俸正泉认为,艺术只是一种思想,一个自由的状态,它没有边境。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不能称为职业,但他并不拒绝“职业艺术家”这个身份。因为无论艺术家也好,民工也罢,身份不会影响创作的态度。

    作为“职业艺术家”,王光乐跟大部分上班族一样,也会朝九晚五按点去工作室上班。但是,在他眼里,他是以老板的姿态干活,用员工的心态去做事。

    同样在一个公司内,老板会用公司年度运营计划影响员工规划。而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是老板用来掌握下属的一种方式。 但是对艺术家来说,适用于资本运营公司的规则规划,正被他们摈弃。

    俸正泉认为他的感性会大于理性。王光乐表示,艺术家是“被体制清扫出来的”,若真有制度规则的捆绑,也会被新的艺术家想方设法革新破坏。孙原觉得自己只能规划结果而无法规划时间。对他来说,“规划”只是资本主义体制强加给人的一种思维模式。

    艺术家谈个人世界观:评价体系中不需要“规则”“满意度”

    当下社会每天都会发生骇人听闻的新闻事件。那么艺术家是否关注社会新闻,并以此介入现实创作?艺术家有没有通过常规媒介关注社会新闻的途径?

    孙原认为,创作受社会影响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无论艺术家是否关注新闻,由新闻事实构成的社会环境都切实存在。他不收看电视节目,但是“该知道的新闻,还是会从一些其它途径中了解到”。而王光乐对社会环境抱有宿命论的看法,他认为,不管社会环境如何,生长在这个环境中就要顺从,无论是否喜欢它都存在。他表示自己不太关注社会新闻,因为大的事件容易把个人注意力架空。他比较乐于接受完美的新闻,而不是“负面”新闻。他觉得,我们之所以报道灾难,是因为灾难处理的不够好。相较社会新闻,王光乐更关注周围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周围,就会达到新闻要达到的目的,社会秩序感会更好。”

    谈到“艺术家是否满意个人的社会角色”问题,王光乐认为自己的作品可以给社会提供新的认识和参考,因而对角色表示认可。孙原则对此抱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不应该使用“满意”来捆绑自我从而进入一种评价体系。无论艺术市场好与坏,自己都是真实存在的。虽然在一个讲究效率的社会,公司人不得不用“满意”“规则”“规划”这样的词汇来捆绑自我实现价值,这也是老板衡量员工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对艺术家来说,无需这种刻意的评价体系。如果一个艺术家无法驾驭“规划”和“规则”,那就不需要规划的束缚。他认为,人生如果没有规划,也许不会比有规划差很多。

    相关链接:“70年代大爆炸”

    近年来,70后艺术家已成为当代艺术界生力军,他们不仅具备高度情商,勇于面对内部困境及外界信息轰炸,而且具备世界水准的营销策略,认可艺术是发挥想象力的生意,知道媒体炒作能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针对这一70后艺术家“百万军团”,我们提出“70年代大爆炸”概念,剖析艺术家成功因素,对大众揭开高价艺术作品的神秘面纱。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