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三原因致预报难 地质灾害预报可引入物联网技术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原因预报 2010-08-27 08:41:08
地质灾害预报能够承担起防灾减灾重任?有关专家指出:“要把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都准确预测,就目前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来看,几乎做不到。”

  ——数字说话——

  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为去年同期10倍

  今年1至7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26009起,其中滑坡19101起、崩塌4756起、泥石流911起、地面塌陷332起、地裂缝161起、地面沉降36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248起,843人死亡、失踪,直接经济损失33.44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全球气候急剧变化以及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都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重大因素。近期的几次灾害都充分显现了地质灾害的三大特性,即隐蔽性强、突发性强和破坏性强,一旦成灾突如其来、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极易造成重大损失。

  究其原因,总体上看,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气象异常,灾害性天气如局部干旱、局地强降雨、强热带风暴等频繁发生。二是全球进入地壳活动频繁期,环太平洋地震带进入活跃期。这些重大因素的变化,都很容易造成局地自然灾害、地质灾害易发频发。  

  今年8月以来,甘肃舟曲、四川绵竹和汶川、云南贡山等地相继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短短十来天,国土资源部三次启动地质灾害应急一级响应。2010年上半年,全国地质灾害数量是去年同期的近10倍。 

  国务院7月发出通知,要求国土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工作,会同气象部门加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

  地质灾害预报能够承担起防灾减灾重任?有关专家指出:“要把地质灾害的时间、空间和强度都准确预测,就目前认识水平和科技手段来看,几乎做不到。”

  ———— 难点分析 ————

  诱发因素多 地理特征存在差异

  地质灾害的预报堪称世界性难题。美国地质调查局有专家提出,泥石流预报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难度也非常大。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副主任田廷山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根据我国对泥石流灾害防治经验来看,难就难在这种灾害存在非常普遍。

  泥石流形成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二是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三是短期内有突发性的大量流水。我国泥石流的暴发主要是受连续降雨、暴雨的激发,一般发生在多雨的夏秋季节。

  田廷山指出,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构成、山坡斜度与地理特征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对于判断某个地区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非常复杂,滑坡、地震、降雨、降雪都有可能引发泥石流。

  田廷山表示,尽管我们现在有很多现代化手段,卫星、雷达等很多的监控措施,来预报降雨,但还达不到100%的准确率,而泥石流的预报比天气预报更难。

  区域性地质灾害不易识别

  目前,人们对地质、地貌等控制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并未了解清楚,具有隐蔽性,而降雨、降雪、地震、工程活动等复杂性、随机性又很高,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认为,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准确进行预测的难度非常大。

  他表示,地质灾害单点监测预报难度不大,不少专家也持这种观点,国际上更是如此。仅在我国每年由专家和群众成功预报从而避免重大伤亡的实例就不少。但由于理论水平和科技条件所囿,目前我们能做到的仅仅是区域性的警示和对疑似或隐患点的避让撤离。

  殷跃平指出,区域性的地质灾害预报还是比较困难的,关键是不易识别,容易漏报。因为区域性的,面积比较大,地质灾害点不好识别。他表示,我们现在的地质灾害预报主要是先识别,识别出来,才有预报的可能。

  气象预报资料精度不够

  泥石流预报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有关专家指出,预报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地质地形情况,对此地已发生泥石流前的降雨量数据统计,确定降雨临界值后,再根据气象预报进行对比分析。

  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岩土力学专业试验室主任陈宁生认为,预报预警问题核心还是雨量指标。技术方面,包括野外设备的防雷防盗、极端天气下通讯的稳定性和边远地区的通讯传输等。由于我国地形地况复杂,对于雨量的气象预报只能做到大范围小精度,单沟预报还无法做到。

  ———— 专家建议 ————

  不应将地质灾害看做“次生灾害”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殷跃平:

  不应将地质灾害称为“次生灾害”。地质灾害有自身的成灾规律,在地质灾害的减灾防灾中,主要是对地质体结构和强度进行研究,地震、降水、工程是三个主要诱因。如果叫次生,就是说地震引起的灾害,由地震部门负责;降水引起的灾害,由气象部门负责;工程引起的灾害,由建设部门负责,防范主体不明确,容易出现防灾减灾的空区。

  此外,不应将地质灾害预警简化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国际上通行称之为地质灾害“早期预警”,气象只是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不仅是一些概念问题,实际已经上升为一种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和科学减灾防灾。

  我国应针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突发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开展多发、易发类型地质灾害防治攻关研究;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鼓励、支持地质灾害防治技术装备开发研究工作;加强地质灾害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发达国家防灾减灾的先进经验;加强相关单位产学研相结合工作等。这样才能尽快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将物联网技术引入预报预测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室主任周平根:

  对泥石流的预报预警,我国主要还是依靠老百姓群测群防,泥石流的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由于资金不足很难展开。对于大型泥石流沟的预报预防工作,用肉眼观测一定有局限性,如果用大型自动化监测系统结合群测群防会取得较好效果。

  我国将要进行利用3G技术、自动化监测结合软件处理技术预报预警大型地质灾害的研究,即“传感网”研究。“传感网”相当于物联网技术的前期概念。这套系统通过2年的研究应该能够实现产品化,一旦这项研究成果得到运用,将会大大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预警水平。(文·本报综合)

  ———— 新闻链接 ————

  陕西称今年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

  地质灾害易发区约占国土面积一半的陕西省,今年出现了高频次的地质灾害。记者从陕西省国土厅了解到,今年以来陕西省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

  今年7月24日凌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竹林关镇遭遇330毫米的强降雨,百年一遇的山洪诱发了严重泥石流灾害,冲毁了大片房屋和耕地,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但由于预警及时,在泥石流发生前数小时内快速组织撤离转移5000多人,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竹林关镇竹林关村村民刘花绒说:“泥石流过来,好多田没了、路没了,房子也埋了,幸亏是撤得及时。”

  陕西省地质灾害易发点达9300多个,直接威胁50多万人,20多个县城受到威胁。今年汛期,这些地质灾害的易发点全部纳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一旦发生灾情,各地负责人就能迅速撤离、转移受灾范围内的群众。

  今年7月份以来,陕西省已出现了5次大范围强降雨,共发生1009起地质灾害,灾害发生的频次是去年同期的10倍。陕西省国土厅副厅长喻建宏说,通过加强监测预警,及时转移群众,今年陕西成功预报地质灾害76起,直接避免了7000多人可能出现的伤亡,地质灾害隐患群测群防点无一发生人员伤亡。

  (据新华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