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柳斌: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作用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柳斌作用基础 2010-03-05 14:22:40
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

    刚刚过去的2009年,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克服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取得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新的伟大成就。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又取得了新的进展。教育界以及关心教育改革发展的社会各界对正在制订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关心和积极参与,应该是2009年教育的最重要事情。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也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无论是在学生的就学率还是在教育质量上,都取得了巨大成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都是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为什么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要举全国之力,讨论、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如温家宝总理2009年9月4日到北京35中学看望师生、随堂听课以后与教师座谈时所说的:当前“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成效还不够明显。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时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育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温家宝总理指出,正在研究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要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是分层次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的实力固然取决于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整个一代劳动力进行高标准的教育和训练。上个世纪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综合实力发展和竞争的历史充分证明,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科学技术应用程度的决定性因素,而基础教育则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基础。在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对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再认识、再提高。

    二

    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关键是“基础”二字。所谓“基础”包含三层意义:第一,基础教育要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基础教育要为每个人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初、中级技术和管理、经营人才,包括数以亿计的,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他们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他们也是战胜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的制胜法宝。同时,基础教育通过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或为各种人才打下发展进步的基础,其“间接”效益也存在于各种文化、科技、经济活动的效益之中,这种效益既是“间接”的,更是长久的。基础教育对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事实充分说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复兴,科技是关键,劳动者素质是保障,教育是基础,而基础教育是基础的基础。

    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长期以来研究不够,宣传也不全面。反映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是常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十多年以前,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提出“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不断扩大教育机会,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国民素质,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打下可靠的基础。这些话,要结合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实践,反复加深体会和认真落实。

    通过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以下含义:一是教给全体人民以适应时代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把消费社会物质财富的人口变成同时也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人手;二是大量培养初、中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造就一大批高级专门人才。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但是三者是不同的智力层次,它们之间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结构。而且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应该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三者之间是可以互通的“立交桥”,使公民既可以安于其位,努力工作,也可以通过实践锻炼和钻研学习,有机会提高自己的智力层次。如果只是一味强调和鼓励培养专才和天才,而忽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不强调培养合格的公民,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就是教育思想片面性的表现。

    对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的再认识,再提高,首先是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任务。如果把基础教育的任务仅仅确定为为学生升大学服务,而不考虑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初、中级人才服务,尤其是不考虑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服务,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基础教育必须为受教育者打下坚实的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基础。同时,基础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定向、非专门、重潜力的特点。在知识方面不定向,在智力方面不专门化,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发展方面注重鼓励和涵养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走上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具有较多的可选择性。把这些指导思想落实到基础教育的办学行为中,就不能不回答这样的问题:一、教育是面向少数学生,还是面向全体学生?是仅仅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还是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服务?二、是让学生片面发展,还是全面发展?三、是使学生被动地、机械地发展,还是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纠正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采用违反教育规律的手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即“应试教育”现象),教育界提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是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教育。素质教育在研讨和争论中推行,在推行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的内涵。“应试教育”强调片面的智育,使德、体、美教育都处于薄弱的位置,在智育方面又忽视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求改变这种状况,要求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调适。素质教育既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育、教学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是指导、帮助,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在考试方面,着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彻底改变把分数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教育质量唯一标准的教育评价制度。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以人为本、主动学习、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谐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等内容都纳入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素质教育的含义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我们十分高兴地看到,经过二十余年的推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人们的观念和对教育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基础教育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以情境教育、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受到广泛好评,大面积推广。学生负担减轻,获得了全面、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已写进有关法律和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人大会议的文件中,素质教育已成为法律规定和国家意志。正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中考、高考制度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区域推进的进展都为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以及体制、机制的影响,在很多人的脑子里,升学还是办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分数、升学率还是评价学生、老师、学校最重要的指标。违反教育规律的“应试倾向”,远未根除。在一些地方,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现象。有些地甚至出现了“应试教育”大规模回潮的现象。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