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家长不知道为什么让孩子学艺术
其实这是家长的问题,不是孩子的问题。因为家长从思想上都想不清楚,为什么还要让孩子学习艺术。大多数家长对培养孩子艺术特长这件事,都是停留在让孩子学方法、学技术的认知层面上。当然也有一部分是跟风性质,看到别人家孩子会什么,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具备这种能力。在这样的气氛影响下,孩子们很难得到有效的艺术教育。
家长朋友们可以试想一下我们自己小时候学过什么艺术,成为画家、书法家、舞蹈家、钢琴家的人有几个呢?而且,学习了那些艺术特长,现实的生活中好像似乎都用不上。你的字写的再好,现在已经进入了无纸化办公时代,没人关注你的字的好坏;你的画画的再好,在真正的现实生活中,一年不见得能画上几幅。当然,也有很多的孩子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学到了精髓,能把一幅画画的非常好,能获得很多的奖项,把毛笔字写得非常的漂亮,取得了很多的证书,但那只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只是在模仿。
因为,高级的模仿,只是技术。
这些显然是不够的。那孩子究竟要学习怎样的艺术教育呢?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艺术教育呢?
说到这里,小编觉着应该先来聊一下电影。因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涵盖了美术、舞蹈、摄影、服装、化妆,甚至高科技等等行业领域,是最有代表性的。
我们拿电影做例子,是因为中国电影很少有几部能被好莱坞认可的。很多人觉得是因为影片内涵的原因,其实不然,每个国家的政治、宗教、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肯定不一样,我们很难有一个评判标准。但是从制作上,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原因。那就是团队之间的沟通合作和艺术延伸在创造的能力。
中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大概分为两类,一类学院派,一类片场派。主要岗位像导演、美术、摄影等等可能都是学院派的居多,而片场派的大多参与一些辅助工种比如置景啊、服化道啊等等,这两类人在一起合作,很难在艺术创造上达到一个合作高度。而好莱坞不一样,那边的流程已经达到一种工厂式的作业流程,团队之间的成员从小就有着相同的艺术素养教育,所以在创作上有很高的默契和完成度。
我们中国的艺术工作者从小的艺术教育层次就完全有着很大的等级分化,当他们在一起合作的时候,能创作出好作品吗。
我们许多家长没有结婚之前,觉得未来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但是自从有了宝宝之后,才觉得未来是孩子们的。我们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孩子们拉扯成人,尽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最好的生活,给他们最好的教育。不是图他们将来真正的能荣华富贵,图的是孩子们将来的人生路能平安健康、积极乐观,有信心有热情过好自己未来的日子。
我们知道,这个社会的发展太快了,快到我们无法想象,不管是教育还是生存对我们都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现在的AI人工智能,能准确的探测到人生病的病因。试想一下,我们在大学学的专业有几个是和我们从事的职业挂勾,而且最要命的是,我们的孩子十年寒窗考入的大学,学习的学科,还没等到孩子毕业,这个学科就被社会淘汰了。你说这样的社会环境残酷吗?
那么,未来我们的孩子要学习什么呢?技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素养。
首先,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一个人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志就是创造力。我们说21世纪人才的竞争我们说创造力不仅仅是将一个事物从零到有,而且要考虑到这件事物或这个产品的延续性和功用性;创新能力是以现有的思维能力提出区别于别人的见解来提升某一事物。
第二,批判性思维当然不是指你说什么做什么我都跟你唱反调,批判性思维更多的应该是判断能力,我们家长都刷微博吧?都刷抖音吧?在这个知识喷发信息爆炸的年代,那么我们就应该有区别这些信息真伪的能力,不能被标题党迷惑,不能被伪装的善良欺骗。
第三,沟通能力,这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环节,比如今天的课程我用我的方法和我的专业给大家传播我们的课程理念,你们用你们的智慧你们的判断能力接收我们的信息,那么我们今天的沟通算是成功了。
那最后的合作能力呢,比如前面说到的电影这门综合艺术,观众在影院观看的2小时的片子,背后需要幕后的这些摄影、灯光、美术、服化道团队至少要工作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的合作才能完成。比如,我们在夏天拍一场冬天下雪的戏,没有雪怎么办,摄影师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我们的置景师人工造雪、需要我们的特效师制作假的冰。制作的过程只是技术的处理,但是实现的目的是在向观众传输影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告诉大家“窦娥受了冤枉,老天也有垂怜之心,老天也可怜她,人为什么却无动于衷。”
好,那么怎样培养孩子们的这些核心素养呢?
小编最近采访了深圳阿拉米视觉艺术中心的负责人桂周老师。他向笔者推荐了K12艺术素养与创造力开发课程。笔者很受启发,觉着我们的家长朋友有必要尽早的了解一下。
什么是K12呢?
打个比方,中国有九年义务教育,K12也一样,只是美国的一套教育体系。K12不光只是艺术,它也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等其它学科。艺术素养只是其中的一科而已。这套课程在美国50个洲、加拿大10个洲的中小学与幼儿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
当今世界,不可否认,欧美那边不管是小孩和成人,艺术创造能力普遍要砸偶在世界的先列。他们从小接触的K12艺术教育是将教学指导、实践训练和读写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激发艺术的力量。
很多家长可能会有疑问,艺术素养和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里笔者就要特别的介绍了。这一套课程一共9本书,涵盖:美术、雕塑、摄影、运动、、等行业。
艺术是什么?是躺在博物馆里冰冷的展品吗? No,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艺术充斥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充斥在每一个行业。
K12艺术核心素养课程讲的其实是自然界的一些最基本的规律和规则。 课程通过线条、颜色、空间等等艺术元素来让孩子们认识事物,通过比例、统一、平衡、运动等设计原则来告诉孩子们,每一件事物之间都有内在的关联。
这些知识,贯穿于每一个学科,不管孩子将来面临什么样的社会挑战、职业挑战,这些知识都有用武之地。举个例子,心理学似乎和艺术没有很大的关联对吧,其实不然。比如我们学习了线条和形状之后,当你感到生活被遭遇纷扰痛苦而无头绪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去找一些直线条的有规则的地方去走走,比如几百级台阶,铺满鹅卵石的小道,这些形状都会映射你的心里,让你瞬间减压。烦恼的时候不是去嘈杂的酒吧,那样只会更加的迷失自己。再比如,我们学了冷暖色,当我心情需要安慰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穿一些暖色的衣服,多去接触一些圆形的物品。这些,在心理学专业里是有研究证明的。
K12艺术核心素养课程,也是遵循着美国国家核心艺术课标,这个标准是指导孩子们通过实践培养创造力,使学生获得艺术成功和成就。
深圳阿拉米视觉曾亚丽老师特向笔者介绍了这个课程的学习法则。
一是积极建构,就是说,我们的孩子之前无论学了哪方面的才艺,通过学习本课程,K12艺术课会重新建构他们的知识点,使他们更好的理解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灵活运用,使他们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准确的使用。比如我们的孩子是学绘画的,学习了色彩,K12视觉课就会教会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个色调,为什么非要用油画颜料来表现,能不能用彩纸或者其它的材料更好的表现等等。
接下来就是实验性,让孩子们将所学的知识点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比如学习了图案后,孩子们就会知道树叶的构造,知道去思考妈妈为什么喜欢穿这个花纹的衣服,妈妈今天穿的黑色的衣服是不是心情不好了,等等。
当孩子们经过系统的艺术思维培训,学会了反思、事物之间的演化、人们之间的合作之后,就会懂得提问题,懂得探索,懂得在面临新的挑战面前如何去改变和改善。
曾亚丽老师介绍说,K12一共分5步,也就是所谓的5E教学法。
1、参与,此阶段我们会告诉孩子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够做什么,通过不同的材料制作作品,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2、探索,这个阶段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发展假设去测试,教会他们怎么收集证据和数据、记录和组织测验,让孩子们亲力亲为。
3、解释,老师通过学生的作品或收集的证据、数据、帮助孩子们明白表示他们的想法,并且使用科学术语来描述他们的体验。
4、延伸或细化阶段,老师带领孩子们到教室外面新的和真实的世界情景来强化学生的概念,总结一些事物的起源和规律。
5、老师对孩子们的作品总结、评价、分析他们的主题,是他们对作品有更加深度的理解和应用。
最后,我想用一个美国艺术协会的权威报告来结束本文。这些材料是我在网上收集的,如果家长有兴趣,可以去查阅。
这个报告是美国艺术协会经过十几年时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学过艺术素养的人和没学的人在学校、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不同:
学习艺术比没学的在学校里:学业完成度高于4倍;参与各类科学竞赛的高于4倍;获得奖学金的高于3倍;在学生会担任职务的多余3倍。
学习艺术的比没学的在生活中:获得高薪工作的占50%,没学的只占40%;获得高的社会地位的前者占44%后者仅27%;顺利完成学位的前者占37%后者只有17%;参与志愿者或义工的前者占37%后者仅20%。
家长们要弄清楚,我们不是为了培养孩子一种特长而让孩子去学什么东西,我们是为了给孩子培养出一种能应对未来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能力。我们要在培养孩子拥有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培养出孩子果断地行动力和克服困难、抵御诱惑、战胜不良情绪的出色能力。
请家长们记住,你的孩子能力行不行、有没有天赋,跟他人的评价无关。我们的孩子是一直在成长在变化的,当下的行不行、有没有天赋都不意味着未来也不行。
关键是家长们要明确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专家或者精英,而是要培养他成为一个有生存竞争力的人。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