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全民阅读 > 正文

国士之殇 ——杨澄甫大师早逝之我见

全民阅读
来源: 标签: 2019-01-14 18:23:07
多年无解之困惑我学练太极拳後不久,就产生了许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太极拳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怎么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年富力强的五十三岁就驾鹤西归了?不过,当年也无处寻求答案。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通过出版

文/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 仇江

多年无解之困惑 。我学练太极拳後不久,就产生了许多人都会产生的疑问:太极拳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怎么太极宗师杨澄甫在年富力强的五十三岁就驾鹤西归了?不过,当年也无处寻求答案。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通过出版社请转达给他们的作者、杨澄甫大师的哲嗣振铎先生一封信,希望能了解一下有关的详情。但是始终没有得到答复。为什么不能作答?要就是不知内情,无可奉告,毕竟杨大师逝世时,振铎先生才十岁;或者是后来知道原委,但又不宜外传,这样的窘境,也是情有可原的。

后来逐渐传出了杨家后人的有关说法:“因病到上海治疗,1936年去世。”(长子守中先生)或说是“逝世于误诊事故”(次子振基、四子振国先生),由于语焉不详,而且完全没有病情及治疗的具体记述,还是不能解开世人心中的疑惑。

还原史实的揭秘文章

2002年6月25日,广州《羊城晚报》的“焦点新闻”发表了《浙江国术馆,尘封一秘密》一文,揭示了民国时杭州浙江省国术馆内发生的一段秘史——太极拳宗师杨澄甫与南拳王萧聘三之间惊心动魄的拳王之争。一场与两位拳王性命攸关的决斗,居然被滴水不漏地严密掩盖了七十年!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拳王之争的揭秘者姓名陈天申,一位88岁的矍铄老人。1930年,15岁的少年陈天申通过考试,成为浙江省国术馆首届师范班的学生,次年在上武术课时,亲眼看到杨、萧两位名家纷争武斗的全过程。事后,为保护国术馆及名师教授的清誉,全体学生被要求不许对外透露这件事,学生们也相约决心保密。岁月流逝,很快就过去了七十年,这段历史居然被抹杀得一干二净,中国人的保密功夫实在了得!

很可能是七十年前浙江省国术馆首届师范班学生中硕果仅存的陈天申老人感叹说:“70多年来,这件憾事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它给我们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了!”“应该让更多的人从这件事中吸取血的教训,这也是我最终同意披露这桩憾事的唯一目的。”(本文引用的文字,除少数注明出处外,其余都是引自《浙江国术馆,尘封一秘密》一文)。

现将《浙江国术馆,尘封一秘密》一文中有关名师相争的经过简录如下:“1931年的一天早上,大约已过了8时,”“南拳名师萧聘三在国术馆内教黑虎拳,”“他大喊几声,脚下一用力,下面的青石板和砖块都成了碎片……我们30余名学生一起鼓掌,大声叫好,声音惊动了还在睡觉的太极拳名师杨澄甫。杨当时是国术馆的教务长。”“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萧聘三便回答说:‘是我在教学生练黑虎拳。’杨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句话惹恼了萧聘三,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萧打出第三拳後,杨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了两米开外处,口吐鲜血。”闻声赶来的老师赶快“将杨澄甫、萧聘三扶回各自的房间。此后,这两位名师都由于伤情严重,不再教我们武术。”“1933年,传来萧聘三老师逝世的消息。而杨澄甫先生也在1936年病逝。”

对文章内容及有关人、事的评价

名师相争事件给少年的陈天申留下了铭记终生的深刻印象,因此,这篇揭秘文章叙述清楚简练,条分缕析,通过对两位名师的言行、情绪的回忆,使读者对事件的缘由、经过、结局一目了然。

陈天申老先生对于浙江省国术馆这段史实的揭秘,还原了历史的真相,为中国武术与太极拳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原先已消失的珍贵资料。老先生对中国武术与太极拳的关心和帮助,是值得钦佩和赞扬的。

不过,当年国术馆副馆长苏景由为维护国术馆及个别人的名声,不分是非黑白,断然封闭抹煞历史事实的做法,即使带有“为贤者隐”的良好用意,也是错误的,完全无助于事件的澄清、判断与处理,事实上也产生了相当严重的不良后果。

名师之争的直接后果是杨、萧两师都身负重伤,以致明显地削减了他们的寿命。而正是由于这段历史的“被消失”,令杨大师早逝的原因无从说得清楚。不知道国术馆苏景由先生事后是否有将这事件的经过以及所采取的保密做法通知杨家,总之杨家在事后几十年里对杨大师的伤病与治疗一直没有具体详细的介绍,这是很违反常理的,容易使人感觉,大师的早逝,一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因而社会上难免出现各种各样的推测,除了杨家的说法“因病去世”、“逝世于误诊事故”之外,还有“饮食不节,肥胖臃肿”、“酒色财气伤了身子”、 “天气湿热,得了疝气”、甚至还有“被毒死”、“被仇家枪杀”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有些传说、议论,有损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形象,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时至今日,这段史实被揭秘,人物、事件大白于世。事发时杨大师的言行粗暴无礼,骄横狂妄,实在见不得光。苏先生抹煞历史的做法,固然是“为贤者隐”,实际上也反映出他对学生们看到的真相的认同:杨大师既是纷争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挑衅者和加害人。这种认知,显著地影响了后人对“杨、萧之争”的看法。多数读者感到惊愕、失望,偶像的突然崩塌,令他们无话可说,平常很少人会再提起这段历史。有人表示:“无论怎么样,杨澄甫大师一生为太极拳作出过重大贡献,还是值得肯定和纪念的。”这可能代表了多数民众的心声吧。

真假杨大师

起初看到揭秘的文章,我非常惊愕,继而惘然若失。怎么会这样?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杨大师?

文章是亲历者真切的回忆,叙事清晰,有条不紊,又绝无造假攻讦之嫌,不容你不相信这真相。我反复细读,推敲,一切都很顺畅,合情合理,杨、萧二师的话语、行为甚至神情都记录得明确、清楚。一切都无可置疑。就是说,这个粗暴无礼、出口伤人、骄横狂妄、不知死活的蛮汉,就是……无论如何,我都不能将杨大师与这横行无忌的形象联系起来。

我一字一句细读文章,考察各人的心态与行为,推敲每件事的因由与影响,脑中的印象越来越清晰,判断越来越明确:这个杨大师是假的!从他出场说的第一句话、做的第一件事,就可以看出,他不是正常人,是一个狂躁昏乱的神经病人,神志清醒的杨大师绝对不会有那样狂悖的言行。

我注意到陈天申老先生用相当大的篇幅强调上课时教练黑虎拳的喧闹,并因此吵醒了睡梦中的杨大师。我从不相信文章中写到的、身为教务长而到上课时间还在睡懒觉的杨大师“有较晚起床的习惯。”有哪个武术家早上不练功的?杨大师出身武术世家,从小就接受严格的武功训练,没到20岁就在北京接收徒弟,教授太极拳。他对学生的要求是:“练习时间:每人起床后两遍。”(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他的高足陈微明“师承杨澄甫先生学太极拳、剑,每日未明即起,数十年如一日,得其师承。”(陈文成《陈微明太极拳遗著汇编》前言)在三十多年里,杨大师陆续培训了许许多多的生徒,其中有些如田兆麟、牛镜轩、陈微明、李春年、董英杰等还成长为优秀的太极名师。他能有睡到日上三竿的习惯么!

至于杨大师“有较晚起床的习惯”的传说,其实应该是“有较晚上班的习惯”,“晚起床”的推想是错的,那早起床又不睡觉干什么?还能干什么,练拳、炼功啊!

我心中豁然开朗:陈天申老人他们受了传说的影响,只想到喝彩喧闹会吵醒睡梦中的杨大师,就没想到,能吵醒梦中人的声响,更有可能惊扰炼功人入静的境界。杨大师每天早上炼功,事发当天炼功时,突然受到学生喝彩喧闹的干扰,产生了气功偏差,神昏错乱,走火入魔,因而导致名师相争,严重受伤的事故。实际上,学生们看到的名师相争中的杨大师,并非刚从睡梦中醒来、神智正常的杨大师,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神昏错乱的傀儡,是一个假的“杨大师”。

对文章揭露的史实的分析、推断

现在结合当年事发现场的情况与杨大师的身份、心态,分析他所作所为的原因。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对这事件的分析、评论,首先简单介绍“太极内功”、“气功偏差”、“走火入魔”、“走火入魔诱因”等几个概念。

太极内功:如今太极内功有多种,这里引用的是太极名师李经梧先生所练所传者:太极内功,指意守命门,用吐纳、导引运气,练腰健肾,练气强身,并增强技击能力这样一种功法。

气功偏差:指练气功时产生的不良现象和状况。轻者,头昏胸闷,体内气机乱窜,无法控制;重者,神昏错乱,狂躁疯癫。

走火入魔:是气功偏差的俗称。一般也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练功时体内气机不受控制,肢体大动不止,称走火;练功时突发精神昏聩,胡言乱语,争强好胜,狂妄自大,甚至丧失理智,陷入疯癫状态,称入魔。

走火入魔诱因:除了主体的精神因素外,外界还有一些因素也可以引发走火入魔。如,突发的强烈声响:雷鸣电闪、爆炸撞击、喧哗吵闹等等。

如今依照揭秘文章的记述,重现当年事件的全过程,同时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再加分析推断。

1931年一天上午八时多,在杭州浙江省国术馆内,南拳名师萧聘三正教学生打黑虎拳,学生反应热烈,鼓掌喝彩,吵醒了睡梦中的国术馆教务长、太极拳名师杨澄甫。“他披衣出门,大声责问:‘什么事,这么吵!’”
“什么事,这么吵!”这是杨大师首次出场说的第一句话。作为国术馆的教务长,肩负指导、组织、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任,对于萧大师上课教拳学生兴致勃勃、反应热烈,杨大师理应表扬鼓励,绝不会因清梦受扰而恼怒。但这位杨大师看来十分生气,一出门就大声责问。在学校里就算是普通人,上午八时多被学生上课的声音吵醒,也不会或是不敢如此恼怒失态。所以这位教务长的言行是完全违反常态的,当时的他根本不是神经正常的人,因此我从一开始就感觉,这只是一个假的杨大师。

萧大师回答:“是我在教学生练习黑虎拳。”杨大师说:“这种东西有什么用!”

萧大师平静回答,解释喧闹的原因。“这种东西有什么用!”这是杨大师的第二句话,平白无故,出口伤人,当众侮辱同事萧大师,而且连同黑虎拳的整个派系也牵连上了。在正常状态下,一个教务长绝对不会这样对待一位教师的。如果说第一句话是倨傲无礼,这第二句话就是骄横无理。争强好胜,神志昏乱,明显地杨大师已经陷进“入魔”的状态了。

杨大师的话惹火了萧大师,他当即提出要与杨比武。杨大师说:“好,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

“你就在我的肚皮上打三拳吧。”这是杨大师的第三句话。这句话的入魔程度比之前两句更甚,可说是狂妄之极,完全丧失理智。以前有所谓“丹田功”,让对手打肚皮,用丹田的内功把对手整个人反弹出去,对手用力越大,就被反弹越远。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竞技法,杨大师的爷爷杨露禅就潇洒漂亮地使用过。京师一位拳师要与杨露禅比试,杨说:“先生一定要与我交手,请先击我三拳。”拳师大喜,挥拳猛击杨的腹部,当即被发出三丈开外。(永年太极《太极先贤轶事》)杨大师的父亲镜湖公八十岁时还能“坐于椅上,腹受少年人之拳,力多者跌出愈远。”(陈志进《太极拳与各种运动之比较》)可见这是杨家的祖传技艺。不过,恐怕要比较了解对手的水平,有相当把握才好使用,贸然而行,还是有危险的。

杨大师提出让萧大师打肚皮,无疑是自信能够把对方反弹出去,不用动手就取胜了。不过,这也太自大,太蔑视对手了,萧聘三在全国武术比赛中经多轮搏杀崭露头角,是声名鹊起的“南拳王”,绝对有相当的实力,就算与“杨无敌”的后人有差距,估计也不会差得太远。 稍为谨慎的人,也不会自满到让萧聘三打他的肚皮三拳。可见杨大师当时已经神昏错乱,甚至对于与自己生死相关的应对措施都满不在乎,完全丧失理智。这正是走火入魔的典型表现。杨大师这第三句话,等于宣判自己的死刑,实际上就是假手自杀。他当年48岁,正是经验丰富、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时候,因炼功出差导致这样惨痛的后果,真是可悲可叹。

萧大师击出第三拳,杨大师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飞出,击在萧的心窝处,萧聘三顿时倒在了两米开外处。

杨大师受萧大师的拳击,自知受伤颇重,狂怒之中立心报复。趁萧第三击刚完,突然出手猛击萧的心窝,萧全无防备,顿时重伤倒地。武术界讲求武德,偷袭失德,世人不齿。何况杨大师身为名门正派的头领,还是当时中国武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神智正常时,绝对不会产生这种违反道德之恶念。由此亦可知,杨大师必定是走火入魔,狂躁疯癫,才会做出如此恶行。
 
通过以上的叙述和分析,可以断定,名师相争中的杨大师,并非一个睡梦中“被吵醒”的正常人,而是一个在炼功时走火入魔的神经病人,他有着杨大师的身体,但精神错乱丧失理智,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他的言行根本不能代表正常的杨大师。

杨大师的性格、为人

下面再从杨大师的性格为人、生平事业等方面来说明、证实上面的推论。 
     
对于杨大师的为人、性格,有关的记叙、评论相当多,许多内容都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言,只提纲挈领,简述一二。
    杨大师出身武术世家,秉承了祖父、父亲温和笃实、宽厚谦逊的性情,对他一生传授、推广太极拳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他的关门弟子曾如柏体会师傅的志向说:“吾师摩顶放踵以传授其技于四方,务期吾同胞皆能健身自卫。”(曾如柏《太极拳全书》之《自序》)他教拳耐心细致,诲人不倦,深受弟子门徒的敬爱。他谆谆告诫生徒:“一山还有一山高,强中更有强中手,不可目中无人。宁可让三尺,不可争一寸。切记谦虚谨慎。”(金承珍:《杨澄甫南下广州传拳轶闻》)

杨大师谦以待人,对武林前辈非常尊重、客气。一次与武林名宿孙禄堂比试推手,对孙老非常佩服,极口盛赞孙大师的内功高强,其内劲非“棉里裹铁”,简直是“棉里裹电!”后来,杨大师还与孙禄堂以及另一位武术家张秀林三人结为换帖兄弟,成为北京武林的一段佳话。

由于杨大师温厚谦逊,广结善缘,杨氏一脉不但与陈家还有吴、武、孙诸家太极拳,同时更与其他各式武术门派都和睦相处,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杨大师的家庭及社会背景

要了解杨大师的生平、事业,首先介绍一下他的家庭、家族以及当年的社会背景。

杨澄甫大师在清光绪九年(1883)出生于北京城里一个武术世家。他的爷爷杨露禅是清后期著名的武术家,并将他的绝世武功传给了子孙后代。杨澄甫从小就受到完整、系统的教育和培养,十九岁就在父亲镜湖公的指导与帮带下,开始了教授太极拳的生涯。作为一个武术世家的继承人,他的使命就是把传家宝——太极拳承传下去并发扬光大。如果没有1911年的辛亥革命,杨大师这辈子就会作为一个太极拳家这样走下去了。

1911年杨大师29岁时,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建立。改朝换代对他的事业也没有什么影响,他还是照旧教太极拳,而且中华民国还给他和他的太极拳开辟了宽广的大道。36岁时,杨大师离开了古老的北平,南下上海,不久又随着各地的需要,先后到过南京、苏州、杭州、武汉、广州、香港等地担任武术教授,太极拳也随着他传播到中国大地,后来还远播海外。

中华民国建立初期,国弱民羸,列强环伺。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政府官员提倡“强国先强民”,推动开展民众性的体育健身活动,他们的主张,受到普罗大众的认同和政府的支持。作为全民普及运动的重点项目,武术受到极大的重视,以致“武术”被推崇为“国术”。

1928年六月,中央国术馆在首都南京正式成立,两位热心“体育强身”、“强种强国”的著名人物张之江、李景林分别担任正、副馆长。随后十月在南京举行了首届全国国术考试,三百多名选手参加。淘汰赛非常激烈,多日恶斗,伤者甚众。最后评出最优胜者17人,都是凭着真实功夫,闯过层层险关,才能选上。

1929年2月,中央国术馆通知全国各省分别成立国术馆,负责组织各地国术的学习、培训、考核、比赛等活动。民间纷纷建立各类拳社、武馆,受训练武者相当踊跃。11月,由李景林先生筹组的全国国术游艺大会在杭州举行,盛况空前。同时举办全国武术擂台赛,许多省份的国术馆及各地拳社、武馆的选手踊跃参加,赛程更为激烈。

1933年10月,在南京举行第二届全国国术考试,规模更大,全国各地选手四百多人参加评选,最后评取甲等优胜者43名。

以上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几年间,民国政府支持、参与的全国性的大型国术考核、比赛活动,这对于鼓励、推动民众参加体育健身,促进“强种强国”的大目标,起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对于体育健身的宣传口号是:“强种强国,我武惟扬”、“强我宗族,壮我国魂”、“洗刷东亚病夫,振兴黄帝子孙”。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在一次发言中痛心疾首:“美、俄、日本、中国在上海比赛武术,结果日本全胜,俄、美失败,中国更失败。日本以少数人打胜多数人,如入无人之境。真是丢脸!当时日本参观者高呼:‘打倒亡国奴!’的口号,言之令人发指。”同时,他又勉励参赛的选手:“国内比武被打倒不算是丢脸,与外国人比赛被打倒,才真是丢脸!”。(《申报》1928年10月某日)表达了当时中国民众奋起抗争,超越外强的心愿。更激励着选手们不畏强敌,为国争光的斗志。

除了这些全国、全省性定期举行的擂台赛,当时社会上经常还有各式各样、规模大小不一的比武、较技,不一而足。举个明显的例子,南京的中央国术馆成立之初,有号称“铁头”、“铁手”的武林名家上门要求较技。国术馆派出“少林门”属下的“较胜科”的武术家马英图出场交手,战而胜之。又有一名俄国击剑家,上门要求比试剑术。国术馆由马英图大师以竹剑对阵,刺中俄人手腕,再用竹剑拍击其头部,令俄人头晕坐地。于是服输。只有在比武中能取得比较多的胜利,才能保持中央国术馆的名声、威望。

又如陈微明大师创办的指柔拳社第一期的毕业生赵敌七,武艺高超,大约在1926年前后,在上海打遍所有的日本柔道馆,未逢敌手。诸如此类的比试、较技,数不胜数。可见当年国人奋发图强,勇闯难关,激烈竞争的社会风气。

杨大师的生平、事业

中华民国成立时,杨大师正在年轻有为的年代,并且已经教授太极拳十年了。他的命运很好,在民国开展的“强种强国”民众健身运动中,他终生的奋斗目标——教授、推广太极拳,与时代的需要是一致的。因此,他一生都满怀激情地投入到太极拳的教授与推广之中,在这过程里,逐步把原来以技击为主的太极拳改变成普通民众容易接受的现代太极拳,删除了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调整了一些动作顺序及名称,并且通过书籍和动作照片最后定型,给后人留下明晰的典范。

杨大师一生所教弟子、学生不计其数,在1931年二月出版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所载当时的传人就有42名,加上后来陆续培养的优秀门徒,传人之总数当不下五六十名。

杨大师早年在北京授拳多年,南下之后又分别在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国术馆或者军政、教育部门传授太极拳。大师的哲嗣振铭、振基、振铎、振国诸先生,以及高徒武振海、田兆麟、牛镜轩、褚桂亭、李春年、崔立志、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傅锺文等,数十年来先后在全国各地如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州、香港、台湾等地建立拳馆、武馆,杨式太极拳遍地开花,有力地推进了太极拳在国内的普及以及对海外的传播。

杨大师非常重视对太极拳的宣传、推广,他亲自撰写宣传太极拳的文章,发表在有关的刊物上。例如《对于国术之一得》(浙江国术馆年刊1929),《国术关系民族之强弱、国势的盛衰》(中央国术馆刊物1931年)。

杨大师对文化人很重视,充分发挥有文化、有学识的弟子如陈微明、董英杰、郑曼青、曾如柏等人的作用,利用出版书刊的优势,大大增强宣传太极拳的力度。在这方面,比起其他各式太极拳以及许多武术流派,杨式太极还是比较突出的。

早在1925年,陈微明就在上海创办了致柔拳社,并出版了《太极拳术》一书,刊载了杨大师的重要著作《太极拳术十要》,还最早刊登了50幅杨大师中年时的拳照,对于推介杨式太极拳以及保存杨式太极拳的史料起了很大的作用。

1931年二月,由董英杰代笔的杨大师的太极拳专著《太极拳使用法》出版。

1934年二月,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基础上,由郑曼青修改、 校订,改名为《太极拳体用全书》出版。

以上书刊的出版,大大推进了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的传播与普及。

由于杨大师积极投身“强种强国”全民健身活动,为推动太极拳运动的开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实至名归,他成为最负盛名的太极拳宗师,又是整个武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凡全国性的武术盛会或比赛,都会聘请他担任裁判或检察委员。民国政府对杨大师非常重视,南京中央国术馆向全国征集国术人才,以重金500大洋聘请杨大师任教授。当时中央国术馆的教授分三级,月薪120—180元。(罗仙柱《中央国术馆师资状况的研究》)

在当时这样无论国内外都充满激烈竞争的年代,身为太极拳一代宗师、中国武术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杨大师,他代表的就不是他个人、他的家庭以及他的杨式太极拳了,面对海外的挑战,他的胜负就关系到国家的荣辱,这巨大的压力,不是一般人能经受得起的。处在这样的环境,杨大师没有躲避,没有退缩,他兢兢业业,刻苦炼功,尽量增强自己的功力,准备应付随时出现的挑战。因此,每天早上炼功是他必备的功课,炼功之后才去上班,天天如此,给人总是晚到的印象,所以才有杨大师“有迟起的习惯”的传说。以致国术馆的学生们都认为,是他们上武术课的喧闹,吵醒了睡眠中的杨大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31年,杨大师在浙江国术馆任教务长,当时他48岁,正是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年代。想不到竟然发生意外,在“名师相争”事件中负了重伤。到1936年3月逝世,杨大师的寿命只剩四年多。他已经不能正常教拳,就离开了国术馆,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一边疗伤,一边尽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普及太极拳的工作。

1932年,杨大师在上海接收著名学者郑曼青为徒,并指导郑曼青将《太极拳使用法》一书修订、改写为《太极拳体用全书》,并亲自为此版专著写《序》。大师伤病治疗的作用看来不大理想,随后的几年里,他的伤病时有反复。

1933年十月,第二届全国国术考试在南京举行,这届国考比第一届规模更大,更隆重,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先生也出席大会仪式。但是杨大师却没有参加,如果在正常时,他肯定很乐意地参与盛会的,可知他在那段期间伤病相当严重。

1934年二月,杨大师最后一版太极拳专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在大东书局出版。十二月,杨大师应广东省军政界之邀赴广州授拳,实际上当时他已经不能亲身教拳了,由长子振铭和傅锺文随行助教。

杨大师在广州勉力教拳,多是由振铭带拳,大师从旁指导。另外,“凡有前来要求比试者,都由傅锺文下场,均使对方叹服。”(傅锺文:《随杨澄甫先师赴广州授拳》)

 1935年,杨大师接收广东法学院院长曾如柏为入室弟子,这是大师在岭南所收的唯一弟子,也是大师一生所收的最后一名弟子。杨大师知道自己伤病沉重,把太极拳在广东地区传播的希望寄托在曾如柏身上。因此,对曾如柏的教导更加用心费力。曾如柏回忆说“余侍师二年有余,欲有所学,师必亲为教导,其不能亲为者(如器械对手等)则嘱守中大师兄为之。”“有时为阐明动作精意,起而示范,致喘息移时。迄今思之,如在目前,不禁为之怆然。”(曾如柏《太极拳全书》之《自序》)

据曾如柏记述,在1935年上半年,杨大师之伤病由“警察医院池院长正主治之,尝为余言,其病已无痊愈之望。”(曾如柏《太极拳全书》之《自序》)到了下半年,杨大师的伤病更趋严重。年底,大师返回上海治疗。次年三月逝世。

多年之后,曾如柏继承杨大师的心愿,把从师傅那里学到的有关太极拳的知识汇集为《太极拳全书》出版,为在岭南传播太极拳尽自己一分力,以报答师傅知遇之恩。

杨大师把发扬太极拳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在伤病缠身的最后几年,他还是修订、改写并出版了新版的太极拳专著《太极拳体用全书》,又不顾伤病之躯,毅然到广州为军政界以及教育部门授拳。在岭南发现人才,又收为关门弟子,尽力培养,争取为岭南培养太极拳的师资。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真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这样一个全心全意地把一生精力都贡献给太极拳事业的人,能想象他会为了吵醒睡梦的小事而恼怒指责,出口伤人甚至生死相搏吗!?

由揭秘文章引发的三个结论

由《浙江国术馆,尘封一秘密》揭秘文引发许多思考,我想讲讲自己对几个问题的认知。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导致“名师相争”、或称“杨、萧相争”的原因。我认为其原因是杨澄甫大师早上炼功时被学生在武术课的喧闹声惊扰而产生了严重的气功偏差(俗称:走火入魔)因而引发的二师争斗事件。

其次,2002年发表陈天申老先生的揭秘文章,把当年“杨萧相争”的历史大白于天下,是一件大好事。但当时为了保住国术馆和名师的声誉,主事者禁止所有知情者对外泄露信息,封杀埋没这段史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而且造成了相当严重的不良后果。其中之一是错误认为:杨大师习惯晚起,被学生喧闹吵醒,恼怒而起,责备有关师生,导致杨、萧争斗。实际上,学生吵醒的并非睡梦中的杨大师,喧闹声惊扰的是炼功入静中的杨大师。只有走火入魔、丧失理智的疯人才能掀起生死互搏的狂潮;惺忪梦醒的慵懒之徒,绝不会有如此胆量与冲动。

再次,揭秘文章还记述了武术界长期存在的派别之争、门户之见,希望通过文章,让全国武术界“从这件事中吸取血的教训”,清除“相轻”、”相争”的陋习。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表现出作者对武术界的关心和爱护。

但作者把这场“名师相争”判定为杨、萧两位大师由于“门户之见”而进行的“派别之争”,而且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这个结论也是不对的。由于杨大师炼功出差、神昏志乱,因而导致纷争相斗,是个意外事件,与门户、派别有何关系?把“名师相轻、相争”的帽子加到杨、萧两位大师头上,对他们委实有欠公允。尤其是萧大师,在课堂上用心教拳,突然跑来一个走火入魔的病人,谩骂挑衅,导致相争相斗的悲剧,实在无辜之至。可以说,他是极少数在课堂上殉职的老师,是值得我们崇敬和纪念的。

“走火入魔”之辨

我为什么执着要要证明杨大师在“杨萧之争”事件中是因为走火入魔所致,而绝非神志清醒时之所为?

可能有人觉得,八十多年前的旧事了,杨大师当年是清醒还是疯癫,有什么所谓,值得花时间去探索、考究吗?

我觉得,这事太重要了,这是对一个人评价的分水岭,对杨大师来说,是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
   
如果事发的起因是由于杨大师走火入魔,那么他是值得尊敬的、正直勤勉的太极宗师,当之无愧的国士。至于在狂躁疯癫状态下所作秽言恶行,应当无损他终生享有的盛誉。

假如杨大师为非作歹时是神志清醒的,则无论是被扰梦而恼怒发作,还是因派系名利之争而武斗,都只是为小事小利而发飙;更有甚者,罔顾道义,偷袭失德,人格低下,不值一提。而平日待人处事,温和宽厚,道貌岸然,欺世盗名,实在是一名可恶、可憎、可怕的伪君子。
    这样泾渭分明、判若云泥的两个(种)人,能够不把他们分辨开来吗?!

国士之殇

杨大师为太极拳的推广、普及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对民众体育运动的开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是毋庸置疑的国士。

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中国武术的复兴与推广,国内各地的武林高手,同时也包括日本、俄国、美国等国家的武术界的拔尖人物的比试、竞技,时有发生,有时还比较激烈。杨大师作为一代太极宗师,他可能面临各种、包括海外的挑战,那就得自身更强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更刻苦炼功。炼功就是练兵,也会发生事故与伤亡,练兵、演习中的牺牲者是殉职,杨大师是在炼功时走火入魔而出事的,他也是殉职的烈士。

因此,杨大师的早逝,是国士之殇,值得后人永远尊崇、纪念。

谨以此文致祭,祈愿告慰杨大师在天之灵。

 后学:将 秋   戊戌小暑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