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于市"千余年 动图还原西安天坛唐朝帝王春节祭祀
“向上天敬献祭品”、“敬献美酒”、“上香”、“叩行大礼”、“敬献乐舞”“主祭人诵读《祭天文》”……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二)大型仿唐祭天仪式在隋唐圜丘遗址上演,古老的祭祀礼仪让人震撼。
西安天坛公园基础设施修复完成,2018年初对市民免费开放,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下午两点、三点各有一场祭祀表演。
古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祭天起源于上古时期,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表达了人们对天的感恩之情。而天坛作为古代皇帝祭祀、祭天,祈求国泰民安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安天坛也是目前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于1999年3月,西安天坛遗址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
“大隐于市”千余年 西安“天下第一坛”藏身南郊
西安天坛为隋唐天坛,始建于隋代而废弃于唐末,坐落于今陕师大老校区南面一隅,是唐王朝近三百年里的皇家祭天之处。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天坛的叫法是到了明清才有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西安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唐代,天坛所在地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以东约950米。
这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整座圆丘用土夯成,表面和各层的台面、台壁以及十二陛阶表面都用掺有麦秸的白灰膏泥拌饰。《旧唐书·礼仪志》中记载:"坛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圆丘为圆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
圜丘周边用来登顶的阶梯,叫做“陛”。西安天坛共有12陛,又称“十二辰”,暗指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宽、最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中国现存最早的祭天建筑
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为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相应也极其重要。
世人皆知的北京天坛圜丘是清乾隆年间在明和清初圜丘的基础上改建的,西安圜丘比北京明清天坛早1000多年,可以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
《陕西西安唐长安城圆丘遗址的发掘》一文中记录了考古工作者对唐代圆丘的发掘测量数据:圆丘第一层为52.45米,第二层为40.04-40.89米,第三层为28.35-28.40米。第四层为19.74-20.59米。高度方面,第一层为1.85-2.10米,第二层为1.70-1.85米,第三层为1.45-1.75米,第四层为1.75--2.25米。这些数据都是依照圆丘遗址的现状而测出的,属于残存状况。
和北京天坛相比,西安的唐天坛更具有价值。北京天坛高5.4米,西安天坛高8米,北京天坛四面有台阶,而西安天坛12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治,其象征意义和历史地位非同一般。
时至今日恢复天坛,和古代的意义和状态是不同的。它是一种在今天这种文化重构下对一种过去的文化和行为的一种模拟和表演。义在于唤醒对历史情景的想象,发掘对文化遗址价值的感受,更是一种直觉的感知。
2014年12月,西安市政府常务会通过了《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根据规划,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在保护好遗址的基础上,将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相关的配套设施。
为了给广大市民参观提供便利条件,在天坛遗址的周边将种植大量绿植,并建设优美的园区景观道。更令人期待的是,遗址公园将建设一条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连接遗址区和雁展路,形成通向天坛公园的主入口、以天坛为核心南北通透的视觉通廊。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