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图的就是团圆
从虞舜而兴,到繁荣当代,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代代传承的古老文化是烙刻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图腾,这无需教化与感应。对团圆的渴望,对相逢的喜悦早已根植于血脉之中。
穿越大半个中国来相聚
2018年的雪比以往堆积得更加厚实。1月26日,从长春开往重庆北的火车K1572从铁轨上疾驰而过,检票的闸门开启,密密麻麻的人潮以血肉身躯挤过长长的甬道,奔向回家的列车。
沿途三十八个城市,火车走走停停,在途经天津站的时候,上来了一大批操着西南口音的安康人,他们在火车上交换着一年来的见闻,身旁大包小包的行囊里,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
到安康站,一大批从外地回来的安康人匆忙从车站里走出,他们有的在外工作,有的在外地上学,但无论怎样,都还是要在春节之前赶回家的,车站外的空地上,堆积着薄薄的一层雪,远处,是汩汩流动的汉江昼夜不息的奔流。
在安康站,除了回到此地的人,也有从这里返程的异乡人,透过安检通道的屏幕,他们的行囊里也装满了安康本地的特产,炕炕馍、手工粉条、紫阳茶叶、烟熏血豆腐等等。
腊月,大半个中国的人们都在土地上疾驰着,繁华的城市唯有在这个时候才空寂下来,取而代之的,是小城市,小乡村的热闹欢笑,只有这个月,中国人把时间留给了自己和家人。春节将至的所有团聚与期盼,是对平安喜乐、幸福安康的总和。
行走在安康的山川村落
很多年,桃源村都在凤凰山下安静地存在着。进入寒冬腊月,桃源村每天可以见到的就是白墙灰瓦的房子、独自忙碌的老人、幼小的孩子以及回乡的年轻人。
2018年是农历的狗年,这种代表着忠诚的动物,在腊月,它们总会忍住嘴馋,守着灶台上过年的食物防止猫儿偷腥。跟着主人采购香烛、鞭炮、糖果等物,看着村庄老人写红红的对联,贴门神,挂灯笼。年的味道更近了。
汉阴漩涡镇的桃源村,和周围的村庄一样,家家户户都会在过年之前置办年货,准备祭拜祖先的种种物品。在春节到来之前,村庄敞开巨大的豁口,迎接每一个游离四方的归人,远方为腊月的村庄注入了活力,那些从乡土中国奋力挣扎出来的新鲜的、蓬勃的生命力,为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画上完整的据点,让中国年演变出更多样化的形式与内容。
家味浓时年愈近
食物与新年,向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临近江湖,背靠崇山,吃的是山水的味道。它构成我们味觉基因的密码,牵连着家园与故土的方向。每个离家游子心头念念不忘的,除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就是那一口家乡味了。
安康各县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白河三点水、旬阳八大碗、汉阴墨鱼汤、蒸盆等等,这些糅杂了湘川陕渝的味道逐渐演变成千百种餐桌美味,成为安康人年节必吃的团圆家味。
杀年猪,这一古老的祭祀仪式随着历史的演变成为过年的象征之一,在安康的很多地区,每到寒冬腊月,就会举办庖汤会的活动,人们将对丰年的喜悦集中体现在对食物的雕琢上面,并尽可能的将这样的记忆固存化。灌腊肠,做血豆腐、熏腊肉,再提前做一桌豆腐,一部分做血豆腐干,另一部分切成小块的豆干熏柴火豆腐,制作成可以久存的美味。安康美食的精髓,非寒冬腊月不能体现殆尽。食物所蕴含的爱与亲情,全部浓缩在等候的期盼之中。
到了农历二十七八,从熏肉的竹篱笆或房梁上取下腊肉、腊肠、豆腐干、猪头肉、猪肝等洗干净烟尘,再剁成大块煮个满满两大盆。还要杀鸡宰鱼卤凉菜,做甜酒汤圆,讲究点的还要几户人家分头牛羊,买些野味什么的,大人们忙着把菜蔬做出更多花样,小孩子就被指派着去洗葱、买调味品等等,路上遇见小伙伴,就说起家里又做了什么往年没有的新鲜菜,买点烟花炮仗放一放。
临近新年的这几天,空气里弥漫着经久不散的香味,在记忆中的乡村,家家户户的屋顶每到这时都冒着黏稠的湿雾,汇聚在冬天苍白的天空下,却显得格外的祥和,喜庆。现在大多都是楼房,炊烟不再袅袅,但人们对中国年的重视与期待却从未更改,过年,就是纵然要穿越万水千山都一定要回到老家的,吾心安处才能被称作故土,而舌尖上的新年味道,更像橘生北则为枳的精神情结,因为我们从未放下过故乡,而故乡也从未放下过我们。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