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 使命在肩——陕西迈进新时代观察之一
如同有了灯塔航标,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越来越多的生动实践正在三秦大地展开,描绘出新时代陕西发展的新画卷。
李意 制图/ 陕西日报记者 刘强 摄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这个美丽的深秋时节,党的十九大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号角。
从城市到农村,三秦大地正在掀起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陕西人民努力追赶超越,向着美好生活、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勇前进。
催人奋进:陕西打造航天“动力之乡”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召开,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此展开。这一天,位于西安航天基地的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十一所的科技工作者蒲光荣和他的同事们守在电视机前,共同迎接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
2016年6月25日,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首飞成功。这一天,作为参与长征七号远征-1A上面级研制的工程师,蒲光荣站在海南省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大屏幕前,紧张激动地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向着空间探索又迈进了一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蒲光荣说:“当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里提到航天强国时,我真的很激动。这种心情,就像是我在现场看到长征七号火箭成功首飞一样,既有深深的荣誉感,又深知使命在肩。”
创新意味着突破陈规。
为了让中国在空间探索领域有更多主动权,2013年底,蒲光荣的团队接到了一项新的研发任务:在火箭的一级、二级之上,再加一个上面级,用于空间精确定轨。
“为了实现精确定轨,需要把上面级发动机的启动次数从2次提升到20次,把在轨时间从6.5小时延长到2天。这等于要推翻原来的发动机设计思路,重新设计多次启动系统。”蒲光荣说。
从2013年至2016年,蒲光荣的团队经过不懈努力,不少人熬白了头发,终于干成了这个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
“通过我们的努力,泵压式发动机能够实现多次启动,使我国在精确多次变轨技术上赶上了美国和俄罗斯,进入国际第一梯队,为我国下一步开启大型空间试验、多星发射、星际间探索提供了支撑。”说到这一创新成果,蒲光荣十分骄傲。
蒲光荣所在的设计室负责所有常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的设计和研发。近250次的发射升空,将中国探索星空的脚步一次次加大,让中国勇立全球航天科技领域潮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专门提到,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其中,天宫、悟空、墨子这些航天器,都是用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研制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推上太空的。
航天科技集团六院院长、火箭发动机专家刘志让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把航天强国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航天科技集团六院作为我国唯一的火箭发动机和空间推进系统专业研究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路明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国际一流宇航动力公司,勇做航天事业的排头兵。”
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骄傲,这是属于这个时代的自信。
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陕西凭借众多科研院所和高校,通过发挥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动能,保持科技创新领先地位,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创造的种子在三秦大地纷纷开花结果。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