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而“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则可以变“输血”为“造血”。也就是说,脱贫攻坚,一定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努力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送钱给物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解一时之困,而“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则可以变“输血”为“造血”。也就是说,脱贫攻坚,一定要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努力做到“发展一个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
产业扶贫,不仅能帮助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更能使其搭上致富快车奔小康。要做好产业扶贫,必须紧扣“精准”二字,找准路子,因地制宜。近期,市农业林业委员会(市产业生态脱贫办)不断完善产业、生态脱贫各项政策,当好产业生态扶贫的“店小二”,围绕产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弱点,强化政策扶持,进一步解决人才、资金、市场等配套措施,破解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让特色产业立得住、见成效。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脱贫
当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成为热点,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是改革中最具潜力的主体之一。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背景下,我市已逐步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近日,市农林委出台《关于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旨在于聚集“五个扎实”和“追赶超越”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紧盯在册贫困户,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文化优势和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一对一”精准帮扶带动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贫困村有经营组织、贫困户有带动主体、脱贫有主导产业,进而提高贫困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目标是啥?
推进7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贫困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苗木花卉、休闲农业、中蜂、核桃、猕猴桃、奶山羊、林业生态”7大主导产业。省级、市级、县级以上的现代农业园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家庭农场等,要明确带动贫困户数量、帮扶产业类型、增收方式和脱贫目标,使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的贫困户占到产业脱贫贫困户的50%以上,做到帮扶对象户户有产业、家家有技术、利益有分享、产业能致富,最终实现稳定脱贫。
怎样做?
一户一策、分类带动、多方参与
按照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和当地环境特点,结合每个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劳动力现状、农业生产条件等要素,一户一策;对不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新型主体托管产业的办法,采取入股分红,监管与帮扶相结合的路子,确保贫困户定期收益,不再返贫;不断优化扶持政策,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优先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精准脱贫。
任务有哪些?
1、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
2、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辐射带动能力;
3、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长效机制;
4、确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帮扶带动数量;
5、提升产业扶贫贫困户组织化程度;
6、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7、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
目标是啥?
2017年7月,全面启动全市391个贫困村“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工作。对1564名培育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培育,全面提升培育对象助推贫困村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2018年,贫困村“四个一”乡土人才将全面发挥作用。实现贫困村发展脱贫主导产业有人领、技术需求有人教、互助合作有人带、市场销售有人跑。“四个一”乡土人才在助推贫困村产业脱贫中发挥显著作用。
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
脱贫攻坚工作干得好不好,人才是关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永康说:“想要下足‘绣花功夫’,必须掌握‘绣花本领’,才能在精准脱贫上见成效。”干部想要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关键在于技能的掌握。
为此,市农林委出台了《“四个一”乡土人才培育实施方案》进一步培育乡土人才,助推产业脱贫,为每个贫困村培育一名产业引领村干部、一名互助合作带头人、一名农林技术骨干、一名农产品流通服务人,全方位构建产业领军人才队伍,激发贫困村产业脱贫内生动力,促进贫困村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
培育一名带头人
培训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法律法规、主导产业相关技术技能、市场营销管理、新农村发展规划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育一名指导员
培训国内外现代农林业发展理论和趋势,现代农林业重大关键技术(机具)集成推广,主导产业主要品种、主推技术和主要措施应用,农技推广模式和技巧,信息化农技推广建设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培育一名组织者
培训现代农业创业、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基础与农村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知识。
培育一名营销者
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营销、电子商务、心理学、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加工包装和储运等专业知识和理论。
休闲农业产业+脱贫
近年来,发展休闲农业对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效果明显。为积极探索“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农民变农工”新发展模式,着力提升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实现贫困户多渠道参与产业发展,让休闲旅游农业成为开启脱贫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近日,市农林委出台《依托休闲农业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育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休闲农业园区,提高贫困群众经营性收入,促进贫困户脱贫。
目标是啥?
以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为目标,以全市在册贫困户为主体,以开展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创建和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工程为抓手,鼓励贫困户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以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示范园建设经营,培育一批与贫困户利益联结紧密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
怎样做?
到2018年,市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创建达到60个,带动在册贫困人口300人直接就业,增加贫困人口工资性收入。参照贵州省六盘水市打造股份农民,实现“三变”改革的先进经验,创建2个西安市休闲农业扶贫示范园,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与贫困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人口的经营性收入。鼓励休闲农业园区经营者聘用贫困户,与周边在册的贫困户建立合作关系,在资金扶持上予以倾斜。
林业生态产业+脱贫
林业+脱贫,是解决好青山绿水掩盖下的贫穷问题的关键。西安背靠大秦岭,森林资源丰富,大型林场众多,如何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产业脱贫增收作用,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目标?近日,市农林委出台了《关于依托林业生态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指导意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以贫困村和贫困户为重点,以林业生态产业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帮扶为抓手,重点抓好生态保护、林下经济和森林康养体验等生态产业发展,助推精准脱贫。
目标是啥?
通过制定措施、健全机制,吸收更多符合条件的在册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帮助有发展愿望和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一到两项林业生态产业,扶持一批贫困村,建成一批林业产业生态示范区,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使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度提高,实现兴林富民、生态文明、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
怎样做?
脱贫对象到村到户,帮扶措施到村到户,脱贫资金到村到户。将推进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及时兑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体验产业。
采取直接帮扶模式。对有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愿望,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直接参与区域特色产业开发;通过以奖代扶、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直接帮扶。
委托帮扶模式。对有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愿望,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受贫困对象个人委托,可以通过购买扶贫社会服务方式,将国家给予特定对象的扶持资金直接委托给有意愿合作、有社会责任、有实力的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合作社,实行项目统一开发、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相互间以契约形式,明确责权利关系,项目收益按比例分成,增加贫困户收入。
股份合作模式。根据贫困户个人意愿,鼓励探索将贫困户的政策扶持资金、林木、林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林业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西安市农业林业委员会(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产业生态脱贫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