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寻琴记”,古琴实践学习纪实
古琴家朱慧鹏为中学部学生上课中。
✎导 读
从课堂古琴理论到广陵派发源地,从斫琴名家到今虞琴弦唯一继承人。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的学生们,以“古琴”为线索,浸润体验式地将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相融,从不同的角度领略古琴的魅力所在。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G6出品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把握,是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学校不仅注重课堂探讨和理论学习,也主张整合资源,以更为立体可感的方式,帮助学生们深入地理解和自己息息相关的文化因素。中学部的“古琴文化之旅”就是一则鲜明的例子。
此次实践学习课程(ELP)也可称为“游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孔子率领众弟子周游列国,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弟子的品质,开阔眼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是中国传承至今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
“
对于传统文化,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
因为了解,才能理解;
因为理解,才会尊重;因为尊重,才懂传承。
这样,当有一天你站在世界的大舞台上时,
就知道如何去讲述中国人自己的故事。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中学部校长李蓉说
”
课堂上,当中文老师提起“伯牙子期”的故事时,学生们格外兴奋,这正是他们在中文课程中所学到过的。后代古琴审美理论的基础,大多源于先秦的古琴美学思想,而这些思想正是基于琴乐的实践活动。
古琴传统文化课
琴式由来、琴身构造、古琴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朱慧鹏老师娓娓道来。
▲古琴的结构是怎样的?琴弦有为何有7根?中国古人为何喜欢古琴?带着诸多疑问,学生们认真听着朱慧鹏老师的讲解。
▲从理论到体验,亲自感受古琴的特色。
倘若探讨古琴,驻校艺术家、《斫琴法式》作家、古琴家朱慧鹏恐怕是不二人选。当他来到教室时,学生们的讨论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古琴文化上,也由此拉开了“寻琴记”的序幕。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 中学部学生作品
▲朱慧鹏老师在讲解减字谱时,还根据乐谱现场示范,弹奏告诉学生古人琴谱的发音是怎样的。
暮春时节,古城扬州依旧绿意盎然。上海始发,落地镇江后再辗转坐车前往扬州,下榻之后稍作调整,学生们就踏上了探寻广陵琴韵的道路。
扬州古称广陵,“广陵派”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源于江苏扬州,其溯源悠久,风格独特,为历代琴家所重视。广陵琴韵展厅虽然并不大,但对于广陵派这一琴派分支却细数详尽,“减字谱”的变迁更是让学生们感叹古人的智慧。
申时,辞别广陵琴韵展厅,跟随朱慧鹏老师的一路指引,学生们又踏访来到斫琴名家陶贵宝的工作坊。陶贵宝先生的工作坊隐匿于一片田野之中,连百度导航都找不到。
学生现场跟随斫琴名家,体验制作古琴的工艺。
“琴象天地万物,万物万事皆有阴阳。斫琴选材,琴面与琴底,都是以分别属阳与属阴的两种木材斫制而成。”陶贵宝说。
陶贵宝
师从龚一、梅曰强、刘扬等古琴大师,陶贵宝19岁开始斫琴生涯,至今三十余载。其制作的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深具东方古典乐器特色。
若非亲历现场,学生们很难想象到一把古琴选料的复杂,用料的谨慎和打磨的反复。
在制琴工艺中,“打磨”恐怕是最重复也最枯燥的工作,需要一遍遍细致、耐心的对琴胚进行处理。
很难想象如此聒噪的打磨声,最终会成为悦耳的迷离之音。在陶师傅的指点下,学生们体验了古琴制作中“刨”和"锯”的过程,纷纷意识到看似简单实则很难。
潘国辉,今虞丝弦国内唯一继承人。
整装待发,离别扬州东关街的长乐客栈,学生们又马不停蹄的从扬州赶往苏州。朱慧鹏老师此次带领学生造访的潘国辉老人是国内唯一的古琴丝弦制作传承人。
今虞丝弦的制作工艺复杂,选丝与打合是其中的部分。选丝是将蚕丝中的长丝通过缫丝而成。生丝互相摩擦产生出一种特有的悦耳声音,称为“丝鸣”。另一个步骤“打合缠丝”则需要细致与耐心。赫德中学部的学生们,很幸运地见识到了潘国辉老先生打合缠丝的过程。
丝弦由生蚕丝编而成,工艺复杂繁琐。
制成后的琴弦色泽温润,音色动人自然。
学生们第一次从书本之外了解到了琴弦的制作工艺。在老人简易的工作坊中,丝弦架上,20个生蚕丝轴并成80股备用。
打合时,细若游丝的生蚕丝极易缠绕成结,潘国辉老人总是不紧不慢的将缠绕住的丝线解开,极为耐心。这种匠人精神令学生们深受感动,全神贯注地观察琴弦的打合过程。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学生与潘国辉老先生合影。
▲潘国辉老先生为学生们展示今虞琴弦。
文化的发源始于“人”,传续也依托于“人”。从古琴授业解惑到斫琴制弦,离不开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学琴史、试斫琴、观丝弦,在短暂的游学中,赫德学生们通过实践学习法真正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留存于心,这正是通往全球化中国人的赫德之路。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