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似旅途,且行且收获,旅途一路好风景,怎能少了文化行囊一路陪伴?饱读诗书,遍赏风景,似大快朵颐,岂不畅哉?
文化涤荡人的灵魂,陶冶人的心性,塑造人的性格,如路遥笔下那黄土沟沟里的少安,正是黄土高原的黄土文化,给了他黄土塬一般平坦开阔的胸腔,黄土沟一般豪放的性格,黄土一般坚忍的个性,又似江南水乡里孕育的戴望舒,便也江南一般的多情,彷徨在那寂寥的雨巷,逢着那丁香似的姑娘,也陶冶着我的情操,教我也学着闲庭信步,也学着庄子一般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文化是一个人魂魄,贺敬之“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大约是因那份文化的羁绊;文天祥于“千戈寥落四周星”之中仍要“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便是文化这一魂灵教给他的民族气节,教他在死亡面前变得英勇而无畏;钱学森学业有成后顶着美国当局迫害也要艰难归国,那是中华文化给他铸的中华魂啊!他深知炎黄子孙的热血就该洒在我华夏大地上,民族是他的魂魄,中华是他魂魄!
文化是地域的标志,像老北京糖葫芦的醇香,流着油的喷香的烤鸭,像那一砖一瓦垒起的盘踞在山海关至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朱红巍峨的紫禁城,抑或是那华阴老腔一声吼,八百里秦川广袤不见边,那种绵延的流不断的渭水情,还是那清得见底的小溪之上的小桥,做工精巧绝伦的油纸伞,明媚的温柔多情的女子。不同地域文化给不同地区的生活打上了专属烙印,它使当地人的生活独特而安详,土生土长的各地人自然也汲取了各地文化灵气,一颦一蹙间都透着地域特有的风格与姿态。
从春秋时代的《诗经》一路走来,便有人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歌颂纯真无瑕的爱慕;又有唐代诗人孟郊的感念“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赞扬不求回报、只言奉献的无私母爱;再到清朝蒲松龄的“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来称赞友谊的伟大。文化渗透至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爱情、亲情、友情,它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却愈发醇香醉人,于是我们逐渐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说文化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它成为我们前行之路上最忠诚的伴侣,助我们顺利远行。
文化自我们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便可深入骨髓,它是我们前行路上必不可少的行囊,它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我们的性格,成为我们的魂灵,给我们打上独特的标签。
于是在这天朗气清的日子里,沏一壶清茶,执一方笔墨,收拾好文化行囊,寻一条小路,看陌上花开,春风十里。
文/郭婧祎
西安交大附中高2017届8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