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没有情人的情人节:聚焦变迁中的婚恋观!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婚恋观情人 2017-02-14 11:18:56
今天是西方情人节,很多情侣在“秀恩爱”的同时,有这样一个群体正日渐扩大,他们选择不结婚甚至不恋爱,追求独身的自由,显得与传统婚恋观格格不入。那么,他们“不婚”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如今,婚姻的价值又是什么?

 

  资料图:情人节当天,随处可见兜售玫瑰花的卖花女。 安源 摄

专家:莫用道德标准评价“不婚族”

齐宗和刘怀眼中的“麻烦”和“限制”,正是天津市婚姻家庭研究会会长潘允康对“不婚”原因的看法。他认为,在中国传统社会里,结婚好像是种责任和义务,而现在,人们更加强调自己的权利。

据报道,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离婚率就一路走高。2002年,中国粗离婚率(一定时期内,离婚的次数或离婚的对数除以总人口数)仅有0.90‰,2003年达到1.05‰,到2010年突破2‰,2015年2.8‰的粗离婚率是2002年的三倍多。

从客观现实来讲,潘允康表示,如今,人们看到高离婚率、家庭暴力等婚姻中所谓“不幸”的事,就觉得结婚太麻烦,有些人不愿惹这些麻烦。

李银河则认为,“没有谁规定一个人在生活中要承担哪些责任,不能说一个人不想结婚就是逃避责任,他可以过单身的生活,承担起他的社会责任,比如,他在工作中可以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

此外,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结构在发生着变化,女性地位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不婚”的趋势。

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30岁及以上未婚女性比例高达2.47%,比2000年增加了近两倍,主动选择单身的女性显著增多。

潘允康说,“婚姻原来是互补模式,或者说是依附模式,是比较稳定的,现代女性能赚钱,有自己的工作,这就造成传统的家庭平衡模式被破坏,女性地位的提升一定是社会的进步。”

他还认为,不婚的现象也是社会变迁和流动的结果,“社会一旦改变,别的事物不可能不发生变化,婚恋观同样如此,它不是单纯的思想道德问题。”

“过去我们的家庭结构是超稳定的”,潘允康补充说,现在有些人不欣赏这种超稳定的价值观,比如社会流动加快,过去人们一辈子就待在一个地方,现在是城乡流动、职业流动、全世界流动等,自然对婚姻家庭产生冲击,而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李银河也告诉中新网记者,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冲突和变化中发展的。在她看来,婚姻制度在世界上一些国家甚至已经式微了,其中的问题就在于婚姻制度和人性有内在的紧张关系。

 

现代婚姻的价值是什么?

如果婚姻制度真的和人性有某种紧张关系的话,那么在当今社会,婚姻的价值又是什么?

对此,潘允康表示,社会发展的变化并不影响婚姻家庭存在的价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

他解释说,“如果真是为了满足性、爱及日常生活的需求,完全可以不需要婚姻和家庭,婚姻家庭在今天之所以还有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要确立一种制度,来完成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直到有一天,婚姻的作用被其他方式取代。”

尽管五个月的短暂婚姻让上述受访者余菲的婚恋观产生了变化,她渐渐发现,“有情饮水饱”的恋爱状态是理想化的,“结婚后你再跟我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实际上,什么都没有的话,日子是没法过的。”

过去,余菲认为,带着太多考量因素介入最开始的感情显得有些“图谋不轨”,但她现在表示,“家庭背景、经济条件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折射出来,就是看你在不在意,恋爱的时候我是不在意,一旦牵扯到以后的生活,就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不过,她对理想中的婚恋状态,仍存有“微微的幻想”。(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汤琪)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