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打开库房,博物馆会很难? ——博物馆库房开放难观察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库房博物馆 2016-12-26 10:46:57
一边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学术、文化需求,另一边却是博物馆展现文物数量少、库房紧闭的尴尬现实。让历史文化遗产惠及更多观众,博物馆究竟为何“压力山大”? 打开库房,博物馆会很难?

一边是公众日益增长的学术、文化需求,另一边却是博物馆展现文物数量少、库房紧闭的尴尬现实。让历史文化遗产惠及更多观众,博物馆究竟为何“压力山大”? 打开库房,博物馆会很难?

 

兵马俑博物馆 资料图片

 

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铜展厅 新华社图

汉阳陵博物馆

“同学们,我们现在去体验这个博物馆的地下‘库房’。”12月15日,暨南大学考古文博社团来到汉阳陵帝陵外藏坑保护展示厅参观。汉阳陵外藏坑采用中空镀膜电加热玻璃将整个遗址保护起来,观众行走在四面玻璃的连廊中,可以近距离观赏大批量的出土文物,这也是遗址类博物馆的天然优势。

而陈列式博物馆则无此天赋,向来以馆藏丰富著称的陕西历史博物馆,38万件(组)藏品中,同一时间却只有3000余件(组)能与公众见面。

开还是不开?这是个问题

“中国历史上最华美的时代都在这里了,如果不是改造成陈列厅,它们就永远沉睡在文物库房里了。”12月13日,作为退休后的第一件事,浙大历史系的罗仲谦教授带着同是研究历史的妻子一起来陕西历史博物馆观赏唐墓壁画。

与其他展厅不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展厅曾是一间文物库房。进入展厅,要通过一个深入地下六七米的楼梯。尽管展厅内地下特有的闷湿气息随时扑面而来,但像罗教授这样的专业观众每每到访,总是细细品鉴,流连忘返。

《中国文物报》曾刊文指出,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博物馆的库房好似禁地。绝大多数公众对博物馆工作的印象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过一天”,觉得库房保管员就是看门人,只要管好钥匙便万事大吉。因此,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博物馆管理生态,了解库房中文物保护工作的全貌,是很有必要的。

据国家文物局公布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博物馆已达4692座,馆藏文物数量达2318万件(组),但总体展出率偏低,平均不足2.8%,最低的仅1.2%。而博物馆库房的有限开放向来只针对专业研究人员。

“博物馆不应局限于展品陈列,更应该成为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让公众走进文物库房才能唤醒对历史的敬畏。”在一场专业讨论中,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的崔颖朗声对同学们说。

对于很多专业人士而言,在有限的展出品之外,如果能够走入博物馆库房,就如同在博物馆的宝藏中探秘,无疑能让人们管中窥豹,分享到更多文物的保管、储存、修复等丰富内容,使博物馆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承。

空间有限,博物馆“大咖”也无奈

“汉阳陵遗址本身有中空结构,便于在其中建筑工事。”在汉阳陵景区工作的李曼丽看来,建筑地下博物馆是件“水到渠成”的事。事实上,这种设计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走进地下,看到的是真实的历史,气象万千让人震撼。”暨南大学的同学们在参观后不住感慨。

但汉阳陵博物馆开馆十年来,陕西省内再也没有一家博物馆能够做出如此大规模的尝试。究其原因,空间的局限是首要障碍。汉阳陵的场馆建设在设计上模糊了文物展厅和文物库房的界限,利用帝陵外藏坑的巨大空间,将文库保存和文物陈列同时展现,像是一座“没有库房的博物馆”。而对于陈列式博物馆来说,则不具备这样的先天条件。

“文物在库房中的保存方式就好比超市的货架,什么都有,但是要与公众见面这点空间肯定是不够的。”省文物局专家说的“超市”是指库房中文物保存多采用抽屉柜,文物摆放密集度高、综合性强。

一旦要将库房开放,就需要将同类文物以专题形式呈现。空间拓展成为库房开放的必要条件,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将迫使很多博物馆望而却步。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石刻造像,搬运挪动都需要腾挪空间。除此之外,仅就数十万计的文物清点整理,就得花上好一阵子。

这个困境不是陕西独有。2014年5月,南京博物院开放核心库房与公众“零距离接触”。这次“试水”曾引发媒体一片褒扬,但互联网数据显示,两年多来仅有江浙、两广地区个别小型博物馆零星跟随。

这其中,场地、展柜、基建等硬件设施方面的障碍成为很重要的制约因素。即便是像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样的业界“大咖”,场地的局限,也使得库房开放变得困难重重,“更遑论一些县级博物馆多以文庙为主,土木结构的防火防盗功能太差不说,空间上的扩展根本无从谈及。”这位省文物局专家解释称。

文物珍贵,开放成本高

独辟蹊径的汉阳陵博物馆能为遗址类博物馆提供多少成功的借鉴尚未可知,陈列式博物馆文物库房开放的最大难度,是对库藏文物的搬运和整理。如果文物库房开放,文物陈列、清理修复、环境监测都将遭遇更多挑战。“保存在惰性气体中的文物一进一出都需要重新清理,无形中增加了很大的技术成本。”相关专家如是说。

除了技术难度,文物本身的脆弱性,也使得库房开放必须审慎处之。“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库存的有机文物并不适宜长时间的展示,需要尽可能稳定的温度、湿度和保持无菌的状态,这部分库房不适合在短期内向公众开放。”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宋砚说。

这个难题在汉阳陵博物馆也曾出现。“最初观众可以透过玻璃看到文保现场,但是为了保护文物这里的温度和湿度都要保持恒定,还要保持无菌,因此后来又重新开辟了专门的修复、保护场所,将技术人员撤出。”李曼丽说。

专家还指出,在陕西开放博物馆文物库房并无必要。“严格来说,没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应该向公众开放,而且大部分博物馆客流量都无法饱和,进一步开放库房还需要增加专业的技术人才,人力成本太高。”

据了解,陕西省免费开放的48家博物馆中,除陕西历史博物馆外,九成以上的博物馆以承接高校、企事业单位的各类教育活动为主,剥离这部分客流后几乎无人问津。尽管馆藏文物丰富,但库房开放的设想在众多博物馆“饱受冷落”的处境中显出了现实的尴尬。

库房开放,还需提升观众素养

12月18日,时值周末,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铜展厅内,几个孩子在追逐嬉戏。安全巡查员呼梅发现后,急忙走过去制止。“我们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不断提醒观众,不要开闪光灯、不要拍打文物保护柜、不要触摸文物。”呼梅每天的工作就是制止各类观众的不文明举动。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天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进门的第一个青铜展厅总是因为人多气味有些不好闻。让博物馆的青年志愿者觉得无奈的是,夏天时,很多人进博物馆仅仅是为了纳凉。展厅参观尚且让人忧心忡忡,倘若库房开放,观众文物素养不足也是一大难题。

而要破解这个瓶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强跃认为,要从游客遴选上下工夫,通过设置专业的文物保护问题严格筛选观众,有选择的实现游客进入库房。

宋砚则认为完全可以从制度上来杜绝,实行预约参观,配备专门的讲解员定点参观,参观后组织进行技术人员清点整理;文物的选择上要谨慎为之,还要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引导游客理性参观。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培育爱护文物的氛围,提升公众素质。

更多的尝试已经在展开。“比如今年故宫就建立了专门的文物医院,以前在西三所修复游客不能参观,现在就可以。”宋砚说。通过设置全透明或半透明的文物修复工作室,让观众了解库房文物的修复过程,也是走进库房的一种形式,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观众素养不高带给文物的伤害。

尽管目前条件还不具备,但陕西历史博物馆已经在探索库房改造的工作。馆长强跃预计,未来或将设立一周一到两次“库房开放日”,提升博物馆的吸引力。此外,省文物局的专家也建议省内博物馆加快更新文物展现的周期,避免一个展品长期在展线上。

博物馆探索适度“开放”库房,让部分条件达到的库房变身为“仓库展厅”,使万千气象不再被“雪藏”,才能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服务和教育功能。“公众对我们的文化遗产有知情权,我们应该努力去推动实现。”宋砚说。记者 王睿 见习记者 陈卓珂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