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医改多措并举 健康陕西亮点纷呈
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对陕西在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以及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健康促进的做法和经验给予较高评价。陕西对六种重大疾病采取专病专策的防治办法,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对陕西推出的《百姓健康》全媒体系列传播品牌项目,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其作为我国的一个典型经验推荐到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希望这个经验能够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起到示范作用。
戴征社介绍说,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卫生与健康工作,始终将预防为主作为健康陕西建设的重要举措。省委书记娄勤俭提出,对照中央的标准,补好陕西的短板,把陕西人民的健康提高到与小康社会同步建设的水平。我省坚持健康教育促进优先,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转变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大卫生格局,实施专病专策,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深化基层改革,确保预防为主各项措施落地生效,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不断强化政府责任。通过这几项措施的落实,陕西在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贯彻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把健康教育放在优先位置
2013年,陕西在全力推进医改的过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认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必须面向全体大众,突出人群自身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提高这一主体。实现重大疾病和健康环境两个管控,持续深化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的建设,真正把预防为主方针落到实处,加快实现以治疗为中心向以保证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根本转变。具体做法有下列几个方面:
坚持健康教育促进优先,着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世界卫生组织发现,在影响人类健康因素中个人良好的行为和方式占了60%,因此,加强全人群的健康教育和促进,引导群众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把获取健康的主动权交到群众之中是卫生部门的中心工作和重大责任。所以,陕西省从2014年开始利用大众媒体的传播优势,策划开设了《百姓健康》系列栏目,聚焦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站、新媒体和12320热线电话七种媒介,统一标识、资源共享,建立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健康知识的传播体系。
戴征社介绍,在做《百姓健康》栏目的初期便进行了认真研究,体现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去商业化,增强栏目的可信度。由财政出资,任何商业企业,特别是医药企业、医院不能参与广告以确保栏目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提高受众的可信度,这是《百姓健康》栏目创办的经验,不能商业一参与把真正的知识湮灭了。
二是去行政化,增强栏目的科学性。《百姓健康》栏目最初便确定为专家和百姓对话的平台,任何行政领导不能上此栏目。经过三年的运行基本达到了聚焦权威信息发布、健康信息传播、医患互动交流、求医问药咨询四个方面的要求,从来没有报道过行政工作、会议动态,也从来没有报道领导个人,真正体现科学性。
三是涵盖了所有人群,增强栏目的针对性。根据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精心策划内容,确定了传播方式,实现了全人群的精准健康传播全覆盖。比如《陕西日报》每周一个专版,主要针对行政机关的公务人员,电视台每天下午一档50分钟的专题栏目,这个栏目是由北京《养生堂》、《大医生》栏目总策划设计,在北京制作,主要针对在家的老年人群。
四是持续跟踪评估,增强栏目实用性。不断跟踪、评估、完善,提高栏目的科学性、收视率、受众面,使栏目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三年来,《百姓健康》系列栏目编发报纸专刊144期,累计制作电视节目1258期,广播节目315期,杂志233期、260多万册,还有现在开设的微博,总阅量已经达到近600万人次,微信开通半年来粉丝达到10万多人次。群众对《百姓健康》系列栏目的满意度均在59%以上,全民健康素养,陕西省从2013年的6.15%很快提升到去年的8.3%。
改变重治轻防 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
戴征社谈到,近年来,陕西转变卫生事业的发展模式,加快构建大卫生格局。重治轻防,越治越忙,一直是卫生系统一个重要的顽疾,一方面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另一方面因为预防不到位,导致发病率居高不下,消耗了大量的卫生资源。陕西针对这一问题,从2013年开始,从三个层面推进了卫生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积极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第一个层面就是医疗体系,针对医疗机构由于趋利性对公共卫生科室建设重视不够的情况,规定了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必须全面设立全科医生和儿科、精神卫生科、传染科、老年康复等支撑公共卫生的科室,而且通过规划明确了床位编制和人员配备比例,并作为机构评定必备的条件。这项措施的实施逐步实现了向疾病诊疗与健康管理并重的转变,让防治结合、以治促防得到了有效落实。
第二个层面是公共卫生系统,在公共卫生体系规划提出加快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医疗救治和卫生应急、综合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从省上延伸至村上。积极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控、母婴健康安全、慢病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四大行动,着重加强这四个体系的建设。
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层面,积极落实国家卫生计生委提出的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作用,强化部门协作,大力实施“治污降霾保卫蓝天”行动,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综合治理,改水改厕行动,深入开展卫生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创建活动,加大对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市容顽疾部门的综合整治,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标准化建设,推进城市环卫服务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和美丽乡村的建设,全面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把健康从卫生部门延伸到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部门。
目前我省建成国家级卫生城市9个,卫生县城达到了41个,国家卫生城市不断推进。省级层面上,所有城市100%达到了省级卫生城市,97%的县城达到了省级标准。农村的改厕普及率达到了52%,特别是目前宝鸡、安康健康城市的建设试点加快推进,由卫生城市向健康城市的转变,过去以硬件为主,现在以软件为主,主要提高人的健康素养。
实施专病专策 有效遏制重大传染病的蔓延
从2015年开始,针对严重影响群众健康的艾滋病、结核病、狂犬病、乙肝、出血热、手足口病六种重大传染病实行了专病专防、精细化防控策略,让群众以最低的费用、最方便的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防治。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控的三个全覆盖:一是大专院校的全覆盖,因为这个人群现在感染率很高;二是财政每年出资600万元,在所有宾馆、饭店,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实行了安全套的免费发放;三是医生一对一关爱患者,指导其按时服药、心理调试、保护健康,并积极推进定点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三位一体”的新型结核病防控管理模式,并逐步推广到每一位患者身上。
出血热是陕西地域性比较强的疾病,陕西采取了重要的防控策略,针对20个高发县,政府每年出资6千多万,防疫密度达到百分之百,所以这几年大面积下降。狂犬病也是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全省所有疾控中心、二级医院设立了狂犬疫苗免费门诊,力争到明年零死亡。通过这几项措施,几大传染病大幅下降。
深化基层改革 确保预防为主各项措施落地生根
一是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切实抓好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地,特别是将这些项目向儿童、妇女、老年人、贫困人群集中,进一步提高项目的有效性。二是创建公共卫生服务的新模式,深化服务项目的改革,将基层的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度融合,由临床医师、护士、公卫人员和村医组成的医师团队,定期赴签约区为群众开展上门免费诊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既解决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地的问题,又解决了防病的不治病、治病的不防病的问题,将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这个做法于2013年首先在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试点成功,因此将其称之为“茨沟模式”,现在陕西省已经全面在基层推广,效果非常好。三是高度重视妇幼健康。母婴健康是人类健康的源头,从2014年开始整合了基层卫生、计生两个部门以后,在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的基础上财政再出资,把卫生计生的项目整合,在50个县实施孕产妇全过程的免费项目,就是从怀小孩到生小孩、到新生儿的筛查,全过程免费,这个项目的免费推广得到了群众的高度拥护,为降低新生儿缺陷、提高妇幼健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四是落实乡村医生的待遇。陕西推行了乡村医生补助明白卡制度,省政府出台了支持乡村医生的养老政策,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筑牢了基层卫生网底,网底得到了加强,各项措施便落实的更好。
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 不断强化政府责任
2013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预防为主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累计达到240多亿元,年均增长22%,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已经达到90亿,《百姓健康》栏目开通三年来,专门投资1亿多元。从2015年起,财政拿出600万元专门用于重大传染病防控、出生缺陷、重点人群健康因素的专题研究。针对公共卫生人才缺乏的问题,省政府规划五年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定向招聘1万名大学生,其中10%用于招聘公共卫生人员。
实现陕西卫生发展模式五大转变
戴征社说,通过多项措施的落实,陕西在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贯彻预防为主,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讲话要求,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力争经过三到五年的努力,实现陕西卫生发展模式的五大转变:一是加快全科医生体系的建设,实现卫生工作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转变。二是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实现重点工作以治疗疾病为主向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转变。三是立足于全人群、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实现服务内容由关注疾病的处置向健康关爱转变。四是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实现服务主体由医院为主这个阵地向基层社区联动转变。五是实施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实现维护和促进健康责任由卫生计生部门的单兵作战向全社会齐抓共管转变。
把健康交给群众 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戴征社在答记者问时说,陕西之所以选择积极推进健康教育和促进工作作为整体工作的抓手,是在充分调研以及总结国内外先进做法的基础上做出的战略性选择。要把疾病高发的态势完全遏制下来,就要从根本上提高群众健康素养,解决老百姓防病意识,要使广大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
发达国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加快全科医生的建设,解决疾病高发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是,影响人类健康遗传占了15%、环境占了17%、治疗仅仅占了8%,60%在于人的健康行为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所以这是国际经验,我们必须加快对接。
卫生工作不仅是专业工作,而且是经济工作、社会工作。从生物医学来看,人是个生命体,一旦得了疾病,便不可逆,可垂直传播到下一代,水平传播到其他人群,所以我们必须预防。从经济学原理来看,世界卫生组织提供资料显示,预防少花1元,治疗多花8.5元,特别在妇幼治疗上多花37元,急救要多花100元。同时,我们经过学习,看到我们卫生部门过去研究所做的一个专题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国家18—65岁的人群,每年少住院四天创造的劳动价值就是当年对卫生工作的全部投入,所以从经济学原理来看,预防投资少、见效快,我们必须做好。
戴征社说,现实问题的倒逼要求我们必须这么做。主要有四大问题:1.医疗需求居高不下。这几年医改有医保政策的支撑,住院每年14%—15%的上升,所以医疗资源长期得不到满足,特别是优质资源很少,所以压力越来越大,根本的原因是疾病高发的态势没有下来、没有转折,预防为主没有真正做到位。2.六大传染病全国持续高发,给群众健康和社会资源带来很大压力。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像癌症、高血压、高血糖,群体很大,浪费的医疗资源很多,全国是69.5%,陕西将近70%。4.老百姓的健康素养适应不了当前防治疾病的要求。我们做了认真研究,公共卫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人群自身的健康素养和防病意识的提高;二是重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防治;三是环境健康卫生。这三方面首先是要解决人类健康素养问题,疾病才不能侵害人。
戴征社说,这方面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公共卫生不是对社会法人、社会主体,是对全体公民,所以只有政府承担。国务院基本公共卫生“十二五”规划讲到“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责任。”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