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9.10教师节里的藏趣:小教鞭折射时代的变迁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教鞭时代 2016-09-05 15:05:46
九月,秋叶飘飘,这秋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更是回报的季节。在又一个教师节(9月10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感恩老师,是他们给了我们飞翔的翅膀!赏邮票 感念师恩教师这个名字赋予我们的情感的确太多了。尊师重

 

 

  “教师”徽章知冷暖

这是我收藏的一枚小巧玲珑的圆形铜质“教师”徽章,它的直径为1.94厘米,厚度0.16厘米,重2.1克,比如今流通的5角硬币(直径20毫米)形状还要小,实不多见。该徽章的正面用松树绿作为底色,上书醒目的阳文篆体“教师”二字,字的下方则是一个阿拉伯数字“2”,绿底色外围是深红色的圆环,红绿相衬,相得益彰。红绿之间用镀铬间隔,颇有层次感。徽章背面大面积镀铬,隐约可见两个数字“1”。遗憾的是,两面部分镀铬脱落,露出氧化的铜底,尤其是背面的别针,锈蚀严重,不能别到衣服上了。

这枚徽章是父亲偶然发现并保留下来的。上世纪60年代,高中毕业的父亲由于身材小,体力弱,不能胜任生产队的体力活,便申请代课教书,当上了“孩子王”。然而,代课挣来的工分太少,爷爷托人让父亲进了农具厂。一天,父亲去翻砂车间找东西,无意间看到从乡下搜集来炼铜的一大堆铜钱和徽章,对教书恋恋不舍的父亲发现了这枚写有“教师”字样的徽章,心底那份深藏的情怀忽被触动,于是悄悄拾起并保存了下来。直到20年前我毕业从教,父亲将它放到我的手心,还不忘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话来勉励我:“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经我们镇上一位退休的外地籍教师鉴定,这是民国初年的产物,因为他早年就在上海见到过。

据了解,民国初期百废待兴,教育经费拮据,中小学教师工资沿袭旧时私塾先生的聘用办法,以钟点计时,各地待遇也不统一。到1915年,教育部《高等小学校令》依然规定:“高等小学校教员之俸额,由县知事依照教育总长所规定之标准定之。”

几年以后,北洋政府仿效西方,废除钟点制改为月薪制。1917年教育部的《小学教员俸给规程》就详细规定了各类教员月俸:校长及正教员月薪8至60元,专科教员6至40元,助教员4至22元。以上海为例,当时的一元购买力是10至18斤大米,或5至6斤肉,可见当时教师生活还是不错的。

然而,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后,物价一度疯长,到1945年日军投降前夕,米价已是抗战开始时的十万多倍,中小学教师的收入已是连口都不能糊了。

这样的情况在民国末年,各地都有。据《成都市志·教育志》记载:“民国三十七年1月四川省立成都实验幼稚园教职工月薪,所长陆秀实支240元(基数51)。”这里的“元”是指1935年起由民国政府发行的法定货币——法币元。而依照当时50公斤大米1468750法币元的价格,该所长的月薪只够买8.17克大米。

战争导致民不聊生,和平方显弥足珍贵。又是一个教师节来临,手捧这枚民国教师徽章,一种身为新中国教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