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费数万元的“保过班”:独家秘笈还是吹牛?
“独家人脉”实为概率游戏
一些培训机构宣称“内部公关”“独家人脉”,数万元的费用被用于“打点关系”,“保过班”被描述成一条通向灰色地带的神秘通道。
“保过班”实际上玩的是概率游戏。业内人士说,一个班里只要有考生通过考试,那么,高出来的收费就足以弥补少数无法通过考试的考生的退款。这样下来,总收益还是比普通培训班要高得多。
信息不对称等也会让一些考生盲目听信“保过”。湖南省一位艺考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业内都知道,艺考省联考线150分就可以过,但家长并不知情。艺考保过班学费至少每人3.5万元,如果省联考到不了二本,同时也没有拿到一个专业合格证,才会退一半的钱。
“我们常年做艺考培训的,基本上聊一会儿就知道这个学生能不能过。”这位负责人说,如果艺考生确实资质差,就不会同意其报名“保过班”。
一些培训机构还会用报名费“钱生钱”。在天津市某公职类考试培训机构里任教多年的王欣称,只要机构不停业,就有源源不断的报名费。培训机构在反复收款和退款过程中始终都滞留着一大笔“活钱”。她所在的培训机构超过一半的流动资金来源于“保过班”。王欣表示,培训机构利用这些资金投资旅游业、幼儿园、房地产、放高利贷,挣得盆满钵满。
至于那些没通过的人,培训机构也不会吃亏,总要把基本教学费、材料费等扣除后再退款。王欣说,“这个过程中,培训机构始终是赢家。”
在中小学协议提分班里,提高数十分的“某同学”只是子虚乌有。业内人士称,机构往往用李同学、张同学考取好高中、好大学,夸大其培训效果,将培训学员自身的能力与培训机构的效果混为一谈,其实“某同学”只是一个虚构的典型。
“不通过即退款”“保过班”刺中哪些痛点
“保过班三个字有名无实,至于过不过根本保证不了。”阚梓毅以他的经历为例,他所在的小班中有14人参加了保过班培训,结果仅有2人最终通过了面试。今年3月,长沙的谢女士花了10.3万元将女儿送去培训机构,还签有协议,保证其女儿考上大学,结果并不如愿。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培训机构与培训人员签订“不通过即退款”的协议看起来很诱人,但内容却偏向了培训机构一方。一名参加过考研“保过班”的考生说,协议中条款涉及要保证多少出勤率、交作业率等,但小班的课时安排非常紧张,甚至耽误复习时间。此外,还会有相应的定时测验等要求,列得非常缜密,一项不达标,最后不被录取的责任就不在培训班。
“保过班”刺中的痛点,正是一些考生不自信、求安慰的心理恐慌。一些培训机构正是利用考生的这个心理,打出“协议保过”“不过退款”等吸引考生付款。从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近年来,消费者对教育培训服务的投诉每年都超过5000起。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能学到什么样的程度,取决于学生本身的表现,考试成绩受到试题难易程度、考生临场发挥等因素影响。“保过班”很难起到保过的效果,家长应该更关注培训机构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影响,而不是盲目听信“保过”。
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艺术、考研等培训机构都按照民办学校办学资格进行审批,需要具备相对独立的办学场地,具有正规教学计划和管理制度,满足消防安全条件等。拥有组织机构代码证、办学许可证等证件,才算是正规的民办学校。但实际上,一些艺考培训班、租临时教室讲课的协议提分班、考研保过班等培训机构,游走在法律与政策的边缘,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