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
对此,教育部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实现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其中,要实现“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就是要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以及“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对外经贸大学社会保障系主任李长安表示,这些目标,是在我国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背景下提出的。
李长安:教育资源不均是导致我国城乡差距的重要根源。特别是在县级单位中的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居民享受到的教育水平高低不平,差距明显。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师资力量的差异,好的师资大多集中在县城中心学校,而农村学校师资普遍素质相对较低;
二是基础设施的差异,迄今我国中小学的危房旧房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在运动场、图书馆、食堂宿舍等方面,城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是教学设备的差异,农村许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具,投影、电脑、网络等的普及程度也不高。
四是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突出,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就势在必行。
国务院此次印发的《意见》当中提出,要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大城镇学位供给;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以及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等十项举措。李长安对此认为,要顺利推进这些举措,需要克服人、财、机制等方面的重重限制。
李长安:在一体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困难无外乎就是缺钱、缺人、缺保障机制。缺钱就是义务教育经费不仅总量上不足,而且城乡分配不均;缺人就是缺乏优秀教师到农村去;缺保障机制就是没有长期有效地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体制机制。
因此,改革的重点就是要不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除了财政资金外,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立有效的农村教师培训交流机制和鼓励性政策,使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建立以居住证为主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在发挥公办学校吸纳流动儿童入学主渠道的同时,激发民办学校的积极作用,使各方面对流动儿童能够一视同仁。这其实是一个系统的改革工程,要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城市管理制度的改革同步进行,相互协调,这样才能更快地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