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动态 > 正文

我国科学家为分子间能量传递“拍照”

科技动态
来源: 标签:科学家能量分子 2016-04-05 10:08: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精心设计的局域电场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成像观察,即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能量传递特征成功“拍照”。
本报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磊)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单分子科学团队的董振超研究小组利用精心设计的局域电场增强的亚纳米空间分辨的电致发光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分子间相干偶极耦合的成像观察,即在单分子水平上对分子间能量传递特征成功“拍照”。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于3月31日发表了这项成果,并在“新闻与观点”栏目中以“耦合分子的特写镜头”为题进行特别报道。

分子间的能量传递是维系生命及其演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化学反应、构造分子功能材料的重要手段。

人们从直觉上通常认为,分子间的能量传递就像足球队员传球一样,由接受能量的分子传送给相邻的另一个分子,然后依次传递下去。但最新的一些实验表明,一份能量的注入,可能会引起相邻分子间有一定规律的联动,或者说相邻分子的偶极之间产生相干耦合。

中国科大单分子科学团队长期致力于发展将扫描隧道显微镜(STM)高分辨静态表征和光学技术高灵敏动态探测相结合的联用系统,特别是通过巧妙调控局限在一个纳米腔室内的电场的频率和强度,极大地丰富了测量和调控手段,拓展了测量极限,为单分子物理化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他们更深入地对多分子纠缠体系的能量激发状态进行研究,还设计出了实现更亮更纯光源的方案。

这项研究为深入理解分子间能量传递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信息,也为研制高效的捕光结构和量子纠缠光源提供了新的思路。《自然》杂志的审稿人认为,“这项工作开辟了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新途径”,“对于许多研究领域——从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基础研究到捕光体系和量子光学等实际应用,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