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网| 中国科教第一门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动教育 > 正文

“志”“业”并举方能实现职教价值

行动教育
来源: 标签:价值方能 2016-02-03 09:55:08
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但重视不等于包办,要让真正懂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团队来办职业教育,让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但重视不等于包办,要让真正懂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团队来办职业教育,让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近日,一些地方“两会”代表为职业教育没有在扶贫攻坚中发挥“最后一公里”的作用而痛惜。不少农村初中毕业生、高中毕业生,无技傍身,只能靠体力挣钱,回乡几年后便成为扶贫对象。(《中国青年报》1月31日)

其实,这是个讨论了几十年的老问题,一方面是在一些地方,包括义务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没有考虑到学生成长发展和生活实际的真实需要,较少涉及到职业能力和生计的内容。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所办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孤立、分割的职业教育,以为职业教育就是教点技能就行了,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百年前,黄炎培说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有业和乐业是其中的两个关键。有业需要一定的技能资质,乐业则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职业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教会人技能的教育,而需要将乐业作为其追求的境界。

三十年前,笔者在一所职业中学作教改实验,根据调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展了立志、求知、修身、创业的系列教育活动,每阶段进行半年多时间。立志主要针对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信心不足,不了解自己,需要激发其内在潜能,了解如何立志,并确立自己的志向;当志向确立后再让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依据自己的兴趣拓展视野,抓紧时间求知;接着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注意修身,学会与人相处、沟通,遵守规则;毕业前半年多时间开展以创业为主题的各项活动,了解创业过程和社会环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几年下来,效果明显。

笔者从上述的经历中悟出了一条道理:对于个人而言,导致他贫困的有内因和外因。如果一个人有志向,就不会因为志短导致人穷,有志向就会想方设法求知、学技术、创业,寻找致富门路。

作为外因,一个地方的贫困有多种原因,不能简单归因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主因还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政策,能否充分激发当地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否使当地居民真正安居乐业,能否吸引更多人到当地创业。把贫困归因于职业教育没有发展好肯定是不够全面的,只能说与职业教育发展有相关性。甚至可以说另一种表达更准确:由于贫困缺乏产业支撑,反倒可能是当地职业教育发展不够好的原因,而不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好导致当地的贫困。

梳理了上述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就能分清主次,就需要系统考虑脱贫问题。首先在使当地居民权利得到有效保障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奠定了这样的基础就有了发展好当地职业教育的需求和条件,才能谈得上怎样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中“最后一公里”的作用。

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职业教育是教育价值转化的重要一环,如果职业教育做不好,基础教育、普通教育多年积累的价值就难以有效实现转化。实践中实现价值转化的有效方式,就是需要从幼儿教育开始,增强各阶段普通教育的职业意识,在各阶段教育中增加职业体验练习,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优势、潜能和方向,寻找自己优势、潜能与社会需要的对接端口,将其作为自己志向和人生目标确立的基础。这些问题不能等到一个人进了职业学校才去解决,那时已经迟了。

解决好这样一个个微观层面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宏观层面上的问题,才有可能发挥教育在防止和改善贫困代际传递方面的作用。无疑,地方政府需要重视职业教育,但重视不等于包办,要让真正懂得职业教育的专业团队来办职业教育,让专业人员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要消除职业学校的“衙门气”,建立开放的机制,引入竞争。不够专业没有活力的职业教育同样难以发挥良好的作用,只会败坏职业教育的名声,更不要说寄希望于通过它脱贫。

待到哪天当地家长乐于把自己的孩子送进职业院校,职业教育就必然能在脱贫中发挥好“最后一公里”的作用。(储朝晖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6年2月3日第2版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

回顶部
关于我们| 网站地图 | | 新浪微博| 全国地市频道加盟热线:15529092222

Copyright © 2018 科教网(中国)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8015870号-1

科教网 - 中国科教产业第一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