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国家高新区:全国机制体制活力创新的示范新区
近年来,安康国家高新区按照机制体制创新的总目标,结合市委、市政府赋予独立的人事、土地、规划、财政等七项支持政策,在机构设置做文章,在人才招引上下功夫,在创新管理上出实招,逐步建立健全了一套既符合自身发展,又可以进行复制推广的机制体制,激活了机制体制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秘诀:把最小的事当作大事来办
细节决定成败,小事决定形象。群众的小事、客商的小事、服务对象的小事,一旦叠加和累积就会成为“引爆”发展障碍的大事。
安康国家高新区秉持这一社会管理理念,从省级高新区正式挂牌的第一天起,就时刻把认知小事、化解小事上升为化解矛盾、推进发展的高度前置在思想上,落实在行动中。花园沟的200余户群众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在2001年前后被拆迁,但盼来盼去的被安置一拖再拖,直到2010年4月中旬高新区正式成立,管委会分管领导拍着胸脯保证,一年时间内解决这些遗留问题。这些安置户等着盼着的就是这一句话。可没想到的是,第二年秋季持续阴雨很可能让他们的愿望成为泡影。但管委会说到做到,在洪涝危及拆迁户生命财产安全的时刻,一方面将他们先期在“宾馆”临时安置,另一方面抢抓工程进度,终于在年底前给他们送去了分房钥匙,实现了群众新年住新房的兑现。
一句庄严的承诺,收获了一片民心。在此后的项目建设中,就连过去“顶牛”、“扯筋”、“找茬子”的“钉子户”、“钉子屋”、“钉子树”都把心和高新区的发展紧紧连到了一起,大发展带来了大变化,大变化化解了大矛盾。
人心齐,泰山移。就是种种把小事办成大事的作风和精神,凝集了人心、集合了力量。就在高新区先后两次完成了汉滨区21个和9个行政村托管之后,周边的群众还在四处打听消息:不知道高新区托管范围能不能延伸到他们的村子?
这是民心所向,也是愿望承载。高新区正式成立五年多来,能够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背景下,能够始终保持经济增速高于全市十个以上百分点的速度,群众的支持也许就是最好的解读。
实践:用百分之百的努力换取百分之一的希望
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务院没有正式批复之前,有很多安康人认为这是想到不敢想的事情,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高新区的决策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借助省上职能部门的倾斜支持,利用国家层面国家限制开发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国家主体功能建设示范区,以及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功能定位,立足建设秦巴特色高新区,打造中心城市新中心,致力项目带动、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科技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助推秦巴地区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导工程和德政工程加速实践,几年跋涉、几年奋斗,终于引起了国家科技部的深切关注和信任,当国务院把秦巴地区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块“国字号”金字摘牌授予安康国家高新区时,安康不仅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也浓缩了沉甸甸的心情。
现在不妨假想一下,如果当初高新区不是通过百分之百的努力去换取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许国家高新区现在花落谁家依然没有定局。
而高新区或许从此就会失去这个唯一的发展机会,今后的发展道路何去何从,将如同安康人当初的“判断”一样,思想停留在规划上,行动停留在口号上,落实停留在会议上。
创建国家高新区收获的成功,再次印证了高新区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
模式:推进各个领域的最大融合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安康国家高新区在近年的工作实践中,始终本着锤炼敢于负责、勇于实践、敢为人先的精神,提升革旧鼎新、先行先试、善谋能干的水平,展现率先垂范、引领发展、锐意进取的风貌,营造阳光透明、守住底线、风清气正的氛围,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狠抓落实推进各个领域的最大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推进建设。
与主题教育活动相融合。在推进发展中,安康国家高新区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善于把干部的危机感变成群众的幸福感,正视困难,破解难题,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政治保障。安康高新区围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服务等关乎民生的大事,建立和完善新型社区管理机制,全力解决基本民生、重点解决底线民生、及时解决热点民生,妥善化解社会矛盾,为高新区发展提供社会保障。
与市场主体相融合。安康国家高新区不断提高市场运作能力,创新投融资体制,充分利用高新集团融资平台,通过项目策划包装和土地开发,盘活和运营好各类资源要素,探索建立宽领域、多途径、深层次、可持续的多元化同融资机制和项目策划相生成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最大限度筹集基础设施和征地拆迁资金,为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与简政放权相融合。安康国家高新区组织专业团队先后赴浙江富阳、襄阳高新区等先进市区考察学习后,结合高新区发展实际,按照“程序最简、时间最短、服务最好、效率最高”的服务原则,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打造“阳光、透明、高效”的政务体系,形成“一个窗口对外、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办结”的工作机制。今年7月1日,安康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县区“三证合一”系统正式开通,并上线运行。企业只要将所有的申报材料递交到安康高新区“三证合一”登记受理窗口,完成全部审批后,申请人可在“领证”窗口一次性领取载有工商注册号、税务登记证号、组织机构代码的营业执照,这是安康高新区开辟简政放权、便民服务的又一“绿色通道”。
与推进重点工作相融合。在不断创新政务服务的同时,抢抓落实始终是安康国家高新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他们通过推行每周部署、半月督查、月底通报、半年考核、年底兑现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把准方向、上足发条、拧紧螺丝,把握阶段性、排好时间表、层层抓落实,为高新区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与政媒互动相融合。今年5月,安康高新区推进政媒互动工作座谈会召开,中省市20余家媒体30余名总编、副主编、记者与会。政媒互动旨在通过政媒互动变媒体事后监督为事前参与、事中了解、事后传播,借助媒体的力量推进各项工作、规范办事行为,为高新区的改革发展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赢得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安康国家高新区专门印发了《安康高新区推进政媒互动工作实施方案》,并就推进政媒互动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意义、组建机构、责任分工、操作流程、实施范围和监督问责等方面进行逐一明确后,已经建立了互动媒体资料库,尝试性地在政务和商务活动、社会管理、党政决策等方面邀请媒体参与了解,逐步使政媒互动成为工作常态,让高新区敢于打开门窗、揭短亮相、不带面纱、直面问题,通过媒体监督推进各项工作的合法规范,合力营造高新区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氛围。
与务实高效相融合。通过建立和实施高新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行竞聘上岗、绩效考核、能上能下、末位淘汰的用人机制,打破身份限制,合理人才配置,建立了不拘一格、企业化管理的人力资源平台,有效激发各级干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可用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给安康国家高新区的开发建设提供智慧源泉和人才保障。(陕西传媒网记者 任虎鹏 李轲暄)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