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召开 给大西北奉献一所名校
9月25日,“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在西安召开。(点击图片翻页)
西部网讯(记者 彭芬)1956年七八月间,交通大学教职员工和家属近6000人,义无反顾地登上了从上海徐汇镇开出的交大支援大西北的首趟专列,赶赴西安,开启了一段传奇的历史——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1600多公里大迁徙。
近六十年过去了,如今的西安交通大学,扎根陕西,成为了陕西省的智力库、人才库,为我国科技进步、文化传播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明年,西安交大将迎来建校120周年暨迁校60周年,在“西迁精神”的引领下,朝着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前进。
今天(9月25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社、西安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交大西迁精神”座谈会在西安召开,经历过西迁的教职工及校友代表一同重温了那段难忘的岁月,以及“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交大西迁精神。
交大西迁60年 在西北为祖国贡献了一所著名大学
1955年4月,为了适应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布局的需要,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由上海迁往西安。在接到中央指示的当天,迁校工作就开始部署了。
1956年8月10日,首批交大教职工、家属和学生身负行李,心情激动地汇集在徐家汇车站,登上开往西安的专列。他们的车票上,有一行字特别引人注目:“向科学进军,支援大西北!”
令人感动的是,迁校过程中,学校领导干部、学术骨干、党团员积极带头,17位党委委员中有16人迁到西安。特别是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他们有的虽然年事已高,却毅然放弃了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携老带幼地来到了西安。
五十年代的大西北,电灯不明、电话不灵、马路不平,西迁的交大人克服重重困难,不仅盖起了校舍,还顺利地开了课。到1958年暑期,除造船系、起重系外,动力系的全部和机电各系大部陆续迁至西安。全校70%以上的教师、80%以上的学生来到西安新校园。74%的图书资料、大部分仪器设备及全部历史档案,都相继运抵西安。
1959年7月,迁至西安的交通大学主体部分定名为西安交通大学,上海部分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自此,西安交通大学开始了辉煌发展的新历程,交大人在大西北为祖国贡献了一所著名大学。
稿件发布与内容纠错:18309209791
行风监督电话:15529092222
创意策划与直播服务:15667159999
违法与不良信息举报:kjw@kjw.cc 029-8969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