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生许涛通过微博募捐拯救患白血病父,并郑重承诺三到五年内会加息还款给捐助者们,几个月时间里他募集到数十万元。时隔3年,曾经给许涛捐过款的某集团战略规划部经理曾鹏宇5月12日在微博发文表示,收到许涛汇过来的钱款— 在原来捐款的基础上,还多出10%利息。原来,虽然许涛的父亲最终仍因病情太重过世,但许涛依旧选择践行自己的承诺。曾鹏宇的微博公开后,网友纷纷转发并为许涛的举动点赞。(5月13日《法制晚报》)
读多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骗局新闻,见惯了那些心口不一的公开表态,你会或多或少地怀疑人心和道德的意义。此时再去读这样一条“如约还款”的消息,我相信,谁都会不自觉地有感动流淌过心头。在我看来,此种别样意义就是:它有助于打破那种爱心单向循环的方式,并提醒我们,在信任稀缺的年代,每个人都应努力去做道德的生产者。
作为常识,网络募捐是一种新兴的方式,其生成和持续机制,却没有超出寻常捐赠的范畴。为什么仅因网络之上的悲情诉说,网友就会选择为陌生人捐款?这是缘于内心最质朴的助人情怀,正因为此种原始的情感,网络募捐才具备了可能性。然而与此同时,又必须承认,此种双向的信任机制又是格外脆弱的。只要受捐助者的信息被发现有假,或者是他对待捐款的态度背离常理,就会影响捐助者乃至是整个社会对网络募捐的看法。要让此心善意持续,受捐助者的态度因此至关重要。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让捐赠者成为“道德的人”,是让网络捐助行为得以持续的前提条件。然而,如何真正来做道德的生产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一切可能并无口头说的那么简单,具体行动上的追随尤为关键。只有被捐助者真正展示出对善款的合理使用,以及表现出某种积极性的行动,网络募捐的互信机制和互动机制才会更牢固。具体到许涛的“如约还款”新闻中,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如此:他不仅让对方感觉到了捐助的美好,而且主动地为此种相互信任的关系注入活力。 王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