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郭军在掌声中开始新闻发布时,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的员工们也在为“公司生育奖励计划”鼓掌。没想到掌声停歇后,富士康再次登上头条,新闻由头却依然是员工自杀。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阿里巴巴的影响,这一回郭台铭和全总“杠”上了。不过不管输赢怎样,政商之间这样的互动总不是坏事。
长年跟踪研究富士康公司的潘毅很高兴。这位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教授等待了五年,“终于看到了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次公开谴责了富士康的管理制度”。她觉得富士康的声明耍赖而矫揉造作,比如“所有制造企业都面临如何处理员工加班问题的困扰”,意思大概是“超时劳动又不是我一家,干嘛跟我过不去”。
没错,富士康的思维可能还停滞在多年以前。那时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地方政府的确干过许多蠢事,比如对劳资违法放任不管、环保测评得过且过,甚至还默许“红灯区”存在,美其名曰“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一味追求税收数字的时代过去了,郭军看似不经意的点名批评传递了一个信号:以牺牲劳工权利换取低劳动力成本,并以此吸引投资的办法已经相当危险。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的管控思维正在发生改变,不可能再继续装鸵鸟,更不能继续当帮凶。
要怎么办呢?有读者在我们的微社区“万有引力”说,不能一出纰漏就归咎于制度。他讲得对。许多人就认为,是富士康的工会制度出了问题,要让工人自发通过选举组建工会,跟厂方开展协商。这可能有点难为朴实的工人兄弟们:流水线工种不是NBA球员,在劳动力十分充足、工作可替代性极强等现实条件下,如果有工人拍着工会会员证向厂方叫板,只可能换回一个斩钉截铁的“滚”字。底层劳动者迫切需要改变生活境况,顾不上权利意识,富士康不愁找不到接替者。就算工会通过民主程序组建起来了,拿什么资本跟资方集体协商工资呢?所以说,不是制度出了问题,是制度实施的条件和环境在恶化。要扭转这种局面,眼下私企内部的工会恐怕靠不住,还得有强有力的外部支持。营造好的制度环境单靠政府部门还不够,专职化的工会组织不能袖手旁观。
大伙儿围观富士康“口水战”时,有一条挺重要的新闻可能被漏掉了: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布置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下一步工作。说到加强工会工作,可不是要多发劳保品、多开联欢会。1200多字的新闻稿中,服务群众是重头戏,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落脚点。
会有人不以为然。因为过去工会的职能常被虚置,被认为是摆设;工会领导也总被误认为是过渡或者二线闲职。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工会在地方事务中发言声音不够大,力量不够足,在职工维权方面“人轻言微”。
种种迹象显示,这种态势也在悄悄发生改变。比如,沿袭全国总工会的做法,通常省级工会主席大多由同级人大或政协的副职兼任。但在天津、湖北、四川等地,已有省委常委相继兼任此职。四川更是在全省推行此种格局,下辖市县全部实现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工会主席。工会主席的进入,改变了地方党委决策层的组成结构。这种布局并不是简单个案,意味深长。四川做法会不会推广到全国?尚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安排工会主席“入常”,并不是因人设职,而是因事定人。有关方面已经意识到,化解各类社会矛盾、解决民众利益纠纷,工会有太多潜力可挖。而随着工会主席政治地位的提升,工会将获取更多资源和手段。
是我想多了吗?应该不是。